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浣溪沙

标题包含
浣溪沙
四面垂杨十里荷。 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词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查看更多
Real小辛
去完善

译文
暂且来到花丛中,聆听那飘荡的笙歌乐声。
Real小辛
去完善
释义
笙歌:指悠扬的音乐声。
Real小辛
去完善
赏析
上片以“四面垂杨十里荷”开篇,勾勒出一幅极富诗意的西湖夏景图,垂柳依依、荷叶田田,气象开阔而清新。接着以问句“问云何处最花多”,赋予画面灵动之感,仿佛云也有情,与人互动。至“画楼南畔夕阳和”,则将视线拉回近景,夕阳映衬下的画楼更显静谧美好。 下片转入情感抒发,“天气乍凉人寂寞”点明时节转换带来的微妙情绪变化,暗示一种淡淡的孤独与惆怅。“光阴须得酒消磨”则体现了苏轼面对人生短暂的豁达态度,用酒化解忧愁,享受当下的闲适。最后一句“且来花里听笙歌”尤为动人,既有及时行乐的洒脱,又暗含对生命美好的珍惜。整首词情景交融,语言清丽,意境深远,读来回味无穷。
Real小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年)在黄州贬谪期间创作的词作。在这期间,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大转折,由一位备受赞誉的朝廷重臣变为被贬谪的庶民。这一变故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层的思考,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社会历经宋初几十年积贫积弱的局面,虽逐渐恢复元气,但仍有诸多弊病,例如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等。同时,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发展,士人阶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影响国家政权的重要力量。这种历史背景使得苏轼这样的文人志士对社会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并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这种背景下,苏轼借词抒怀,以寓意委婉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其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人生的无限感慨。通过此词,读者可以领略到苏轼作为一名杰出文人的非凡才情和家国情怀。
Real小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