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知非

标题包含
知非
名教自可乐,搢绅贵行道。何必学狂歌,深山对丰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唐朝大臣、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在唐德宗时期,权德舆以进士身份进入官场,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等职。他在任期间,秉公执法,廉...查看更多
野加一
去完善

译文
道德理念让人愉悦,士大夫们重视道义的传播。为何要模仿那狂放不羁的歌者呢?在高山深谷间与繁茂的草儿为伴就好。
野加一
去完善
释义
1. 名教:指儒家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名,名誉;教,教化。 2. 自可乐:意为让人内心感到愉悦。 3. 搢绅:古代士人阶级的称谓,引申为士大夫阶层的形象。 4. 贵行道:重视实行儒家的道德准则。 5. 狂歌:豪放、不拘小节的行为或处世态度。 6. 丰草:茂盛的草丛。
野加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名教自可乐,搢绅贵行道”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名教和士人品行操守的肯定与执着。同时,又用“何必学狂歌,深山对丰草”来表达自我实现的高尚情操,表现出诗人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诗中的“名教”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倡导的是以礼仪、忠诚为道德核心的观念,“乐”字表示诗人对此充满热爱之情;“搢绅贵行道”则强调士人要以身作则,积极实践道义。而后两句则呼应前文,表明诗人并不认同那种放弃世俗生活、隐居山林的行为,因为真正的修行并不需要脱离尘世,只要内心坚守信仰,即使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具有浓厚儒家思想色彩的诗歌,旨在劝诫世人要恪守伦理道德,弘扬正能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野加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知非》是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唐德宗时期(780年-805年)。在这段时间里,权德舆官至尚书左丞,深得皇帝的赏识。然而,尽管他在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仍保持着谦逊和内敛的品质,以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在这个时代,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权德舆也受到了这一思潮的影响,他在《知非》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悟:“自知非我事,且尽己所明”,即要学会放下执着,顺应自然,珍惜当下,从而实现心灵的解脱和升华。 总的来说,《知非》这首诗反映了权德舆在那个时代的个人际遇和社会背景,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境界的独特领悟。
野加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