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

标题包含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词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查看更多
dpuser_13585
去完善

译文
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懂得欣赏、心境悠然的人罢了。
dpuser_13585
去完善
释义
闲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dpuser_13585
去完善
赏析
本文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幽的夜景图。开篇点明时间与缘由,寥寥数语勾勒出作者从日常琐事中抽身而出的随性与洒脱。随后,通过“月色入户”这一细节,将自然之美与人的内心情感巧妙结合。文中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尤为传神,“如积水空明”一句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的澄澈,还借竹柏影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结尾处以反问收束,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世间美景常在,但能以闲适之心去感受的人却不多。全文语言质朴,却充满哲思,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与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
dpuser_13585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已有四年。此时的他虽身处逆境,却能在困顿中寻得心灵的慰藉。这一夜,月色撩人,清辉洒入户内,唤醒了他沉寂的心湖。在这样澄澈空灵的意境中,诗人顿生闲情逸致,遂披衣而起,寻访同在谪居中的好友张怀民。二人志趣相投,在承天寺的庭院中漫步,共赏这静谧美好的月色。这篇小品文正是记录了这段月下漫游的经历,展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
dpuser_13585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