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惑篇
春树桃与李,美果终得尝。
莫树枳与棘,芒刺还相伤。
君子所树党,在择贤与良。
其党苟非人,为祸亦自殃。
蓄者本铅刀,用欲如干将。
豢者本款段,骋欲侔骕骦。
辨之胡不早,坚冰自履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桃树和李树,美好的果实终将得以品尝。
别让枳树和荆棘生长,它们的芒刺会互相伤害。
君子所要树立的党派,在于选择和贤良之人。
如果这个党派不是好人,那么它也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要像一把锋利的刀一样被人欣赏,想要使用他就像使用干将剑一样。
那些善于骑马的人,他们就像马儿一样矫健。
为什么不早点分辨清楚呢?如同踩着冰冷的霜雪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美果:美好的果实,喻指优秀的人才或成果。
2. 枳与棘:枳和棘都是果实带刺的树木,这里比喻小人。
3. 君子的“树党”:这里的“树党”指的是选择朋友和伙伴,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4. 铅刀:金属制成的刀,比喻无用的东西。
5. 款段:马跑得不快,这里比喻能力低下的人。
6. 骕骦:一种良马,形容奔跑速度极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辩惑篇》,作者是田锡。诗中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于人事的深思和忧虑。诗人以桃树和李树种植的结果,寓意着人们要善于选择良朋益友;同时以枳树和棘树的形象,警示人们在结交朋友时,要避免结交那些具有危害性的人。紧接着,诗人又以铅刀和干将、款段和骕骦的例子,再次强调了正确选择朋友的重要性,否则就会自招祸患。最后,诗人表示,人们如果能早点分辨出好坏是非,就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之中。整首诗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智慧和人文关怀,给予读者深深的启发和警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辩惑篇》是北宋初期诗人田锡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作于公元965年,正值宋朝初立,百废待兴之际。田锡此时身处新朝,目睹世事纷扰,人民困苦,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这首《辩惑篇》。
在诗歌创作的时期,田锡作为北宋的一位士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十分浓厚。他深感当时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痛苦,试图通过诗歌来表达他的思考和质疑,希望唤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在那个时代,北宋刚刚建立,战乱平定,国家亟需恢复和发展。然而,社会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如贪污腐败、贫富分化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因此,田锡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