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梅
孤芳皎皎怕人知,欲近清香远却宜。
认得清香端的处,等闲着眼莫相疑。
眼前禁得一枝横,不用千林缀玉英。
花谢花开浑不问,只将佳处付诗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绽放的花朵洁白无瑕,美丽动人,却害怕被人们所知。想要靠近它,又觉得远离它更为适宜。
深知这花香的来源之处,不要随便怀疑自己的眼睛。
眼前有一枝花朵盛开,无须众多树林里的花朵点缀。
花儿凋谢和盛开都不去关注,我只把美好的地方赋予诗歌的情感。
去完善
释义
1. 孤芳:指梅花孤独而美丽的花型。
2. 皎皎:形容明亮洁白的样子。
3. 怕人知:担心别人知道它的存在。
4. 欲近清香:想要靠近感受那清新的香气。
5. 远却宜:离开它却能感到愉悦。
6. 认得清香端的处:寻找并确认那清新香气的来源。
7. 等闲:随意、随便的意思。
8. 着眼:关注、注意到。
9. 禁得:承受得住,忍受得了。
10. 一枝横:形容梅花的枝条向外伸展。
11. 千林缀玉英:描述众多的树林中点缀着白色的花朵。
12. 花谢花开:比喻事物的盛衰变化。
13. 浑不问:完全不去理会。
14. 佳处:美好的地方,此处指梅花的特点。
15. 诗情:借诗歌表达的情愫。
去完善
赏析
《问梅》是南宋诗人陈宓创作的一首描绘梅花和赞美梅花的诗。首联“孤芳皎皎怕人知,欲近清香远却宜”描绘了梅花高洁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敬仰之情。颔联“认得清香端的处,等闲着眼莫相疑”揭示了梅花的特质,表现作者对梅花的深刻理解。颈联“眼前禁得一枝横,不用千林缀玉英”强调了梅花的独立之美,突显其与群芳争艳的傲骨精神。尾联“花谢花开浑不问,只将佳处付诗情”则以梅花在时光流转中的默默绽放作为诗意寄托,展现了作者深远的哲理思考。整首诗层次分明,韵味悠长,充分展示出陈宓对梅花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问梅》是南宋诗人陈宓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意在抒发对梅花品格的赞美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下面我们来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首先,我们知道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其次,我们要了解一下陈宓的生平和时代背景。陈宓(1153-1223年)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尚书左司郎中、秘书少监等职。他的父亲陈康伯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和政治家,曾官至右丞相。陈宓的家庭背景使得他对国家的政治状况和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认识。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关注民生,受到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他最终被迫辞官回乡。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宓创作了《问梅》一诗。他以梅花为喻,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逆境中的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赞美。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