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苕溪

标题包含
过苕溪
苕溪发源自天目,一谿东之漾寒渌。 岸山续续相照映,原田每每资渗漉。 祗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来往舟航谩如识,到头若个曾知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文珦,字叔宝,号云外子。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释文珦出生于浙江杭州,年轻时曾出家为僧,后来游历四方,足迹遍布江南各地。他在游历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苕溪起源于天目山,一条溪流向东流淌,带走了寒冷的绿苔。沿岸的山脉绵延不断,相互辉映;农田中的水源源源不断,滋润着土壤。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后浪推动前浪,感悟到岁月流转、人事更替。无数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都在寻找一个归宿;但是到最后,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生活的真谛呢?
去完善
释义
1. 苕溪:水名,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内。 2. 天目:指浙江的天目山,分东西两峰,呈双峰对峙之势。 3. 寒渌:寒冷清澈的水色。 4. 岸山:指靠近河岸的山。 5. 照映:照耀、辉映。 6. 原田:平原上的田地。 7. 渗漉:液体从物体内部透过毛孔向外流出。这里指水分渗透进土地。 8. 当悟:应该领悟到。 9. 新人换旧人:意思是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水一样。 10. 舟航:船只。 11. 谩:迷茫,胡乱。 12. 知津:了解渡口或水道。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诗歌。诗人通过观察苕溪的美景,引申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苕溪的发源和流向,以自然的壮丽映衬出人类生命的渺小。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岸山的倒影、田野的水源滋润,表达了大自然对人的哺育和滋养。而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哲理性的思考:“祗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这两句揭示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和人类社会的更迭交替。最后,诗人以舟航、知津为喻,暗示人们在漫漫人生路上,终究难以把握方向和归宿。整首诗寓情于景,借景言理,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又揭示了人生的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苕溪》是南宋诗人释文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苕溪流域游览时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时间: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 人生际遇:释文珦出生于浙江湖州的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然而,他在年轻时就离家在外求学,远离家乡和亲人,这使得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深切。后来,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高僧,但仍然无法割舍对家乡的眷恋。因此,他在游览苕溪时,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选择了归隐山林、出家为僧的生活。释文珦也不例外,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世事沧桑之后,决定投身佛门,寻求心灵的慰藉。然而,尽管他已经出家为僧,但他仍然无法忘记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因此,他在游览苕溪时,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