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二首·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丽的妃子刚刚离开汉宫的时候,泪水沾湿了春风中的头发。她憔悴的样子无法自持,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君王还是对她念念不忘。但返回之后,她责怪画家无法描绘出自己的美貌,这真是白白浪费了画家毛延寿的才华。
她知道离开后便不会再回来,可怜的是那些华丽的汉宫衣裳。她想打听塞南的事情,但是只能看到每年飞过的鸿雁。她的家人在万里之外传递消息,而在那遥远的毡城,他们无需相互怀念。
你看不到的是近在咫尺的长门宫中,阿娇被锁住了生活。人生的失意不分地域。

去完善
释义
1. 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汉代宫廷女官。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后世又称明妃。
2. 汉宫:汉代皇宫。
3. 低徊:徘徊,流连。
4. 青楼:古代显贵妇女居住的高级楼房。这里指汉代后宫。
5. 意态由来画不成:意思是昭君的意态之美,画家难以描绘。
6. 毡城:胡地宫殿。
7. 咫尺长门闭阿娇:指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幽居长门宫一事。这里比喻失宠嫔妃的悲惨境遇。

去完善
赏析
《明妃曲二首·其一》这首诗描绘了汉代王昭君和亲匈奴的故事。诗中借王昭君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宫廷斗争的深深感慨。起句描绘王昭君离汉时的悲伤情景,泪水沾湿了春风中的鬓角,表现出其难以割舍的情感。接着提到她离开故土,步入异国他乡,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怨与无奈。“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两句笔锋一转,指出美丑是主观感受,无法完全通过画笔来传达,暗指宫廷内部的矛盾与权力斗争。而结尾处以“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结束,则暗示了即使在宫廷内部,失意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妃曲二首·其一》是宋代著名文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4年,即宋仁宗至和元年,此时王安石年仅二十出头。在这一年里,他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并在礼部试中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和潜力。然而,在同年冬天举行的殿试中,由于观点独特,王安石未能获得状元,这对他的信心和人生目标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这一时期,北宋政权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十分强烈。然而,由于封建统治的弊端,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日益严重。王安石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青年,对这些社会问题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现实,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在此背景下,王安石借描绘西汉远嫁匈奴的奇女子王昭君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一去心知更不还”来寓意国家离散的悲剧,以“独立胡沙望眼穿”来刻画女子内心的孤寂与无奈。通过这首诗歌,王安石展示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