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砀山主簿朱九龄
闲思蓬岛会群仙,二百同年最少年。
利市襕衫抛白纻,风流名纸写红牋。
歌楼夜宴停银烛,柳巷春泥污锦鞯。
今日折腰尘土里,共君追想好凄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闲暇时想象与群仙在仙境相会,二百岁的年纪仍如少年一般充满活力。
身着华丽的衣裳,挥洒自如地抛出白麻布,用雅致的名纸书写红色的便条。
在歌舞升平的夜晚停止享用银烛盛宴,走过春意盎然的小径却弄脏了精美的马鞍。
如今却在尘土中低头弯腰,与你一起追忆美好的时光让人倍感凄凉。
去完善
释义
1. 砀山:位于今中国安徽省砀山县,此处的主簿是古代一种官职,掌管文书,协助县令处理日常事务。
2. 蓬岛:即蓬莱仙境,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3. 利市:原指贸易中获得利润,这里可以理解为科举考试成功中榜。
4. 白纻:一种白色的麻布衣料,常用于制作平民百姓的衣物。
5. 风流:这里指才华横溢、声名远播的人。
6. 红牋:红色的信笺。
7. 银烛:银白色的蜡烛。
8. 柳巷:泛指柳树丛生的乡村野外。
9. 春泥:春天的泥土。
10. 锦鞯:华丽的马鞍垫。
11. 折腰:表示屈身下拜,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12. 尘土:比喻尘世纷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与友人朱九龄的交情为线索,表达了二人共同的理想和现实处境的差异。首联通过对蓬莱仙境中众仙欢聚的场景的想象,表达对二人友谊的珍视,同时又借“二百同年最少年”之句点出二人青春正盛,正是奋发有为之时。颔联和颈联通过描述两人过去的潇洒生活和当前境遇的对比,暗示了社会地位的变化对他们心境的影响。尾联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友情的怀念之情。整体来看,此诗情感丰富,构思巧妙,既有人生哲理的探讨,又富有人文关怀,充分展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才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砀山主簿朱九龄》是宋代诗人王禹偁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70年左右,正值宋朝初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禹偁正处于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曾因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而触怒了宋太宗,被贬到商州担任团练副使。然而,他在商州的这段时间里,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诗歌创作,以此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忧虑。
在这个时期,宋朝正在经历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变革。北宋初年,国家刚刚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社会经济亟待恢复,人民生活困苦。此外,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巩固了中央集权,但也使得文武百官过于谨慎,导致政治氛围较为沉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禹偁以他的诗歌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时政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