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灞桥岸边,晴天时分常常有人离别,亲昵依偎、不愿分离,仿佛春天还没有结束。柳絮漫天飞舞,连自己都飘忽不定,又怎能理解垂下的柳条会牵绊住离别的路人呢?
去完善
释义
1. 灞岸:地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
2. 相偎相倚:指亲昵地靠在一起。
3. 不胜春:承受不住春天的美好。
4. 飞絮:指柳絮随风飘散。
5. 无定:没有固定的落脚点。
6. 争解:争相解开。
7. 垂丝:下垂的柳条。
8. 绊路人:使行人受到阻碍。
去完善
赏析
罗隐的这首《柳》以柳树为主题,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柳树在春天里的美好景象,巧妙地传达出人类之间的悲欢离合。“灞岸晴来送别频”,这句话描写了诗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频繁地送别亲朋好友的场景。而“相偎相倚不胜春”则表现了柳树相互依偎、亲密无间的形象,暗示了人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亲情。接下来的两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则是通过对柳絮飘散不定以及柳枝纠缠路人的描绘,反映出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难料。整首诗既有对春天的赞美,又含有深沉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柳》是唐朝诗人罗隐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公元870年前后。罗隐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才横溢,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次落第,因此他的诗歌多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在公元9世纪后半叶的晚唐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严重,民生疾苦深重。罗隐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和朝廷的腐朽,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深的哀愁和愤怒。
《柳》这首诗通过对柳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柳树虽然美丽,但它的生命力并不强大,容易受到风雨的摧残。这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