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淙
当年巨刃劈崖开,便拥双虬海上来。
旧迹几年甘隠雾,新名一日怕惊雷。
池边有地惟生茝,石上无泥更植梅。
酷似庐山难忘处,卧龙白鹿勘书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很久以前一把巨大的宝剑劈开了山崖,从那里涌出了两条蛟龙,它们跃出海面。这几年来那古老的痕迹甘愿隐藏在云雾中,新的名字却害怕惊动天空的雷霆。池塘边有一块空地只适合生长香草,石头上没有泥土更适合种植梅花。这里像极了庐山的难以忘怀的地方,卧龙和白鹿在那儿可以勘察书台。
去完善
释义
1. 西淙:地名,位于中国某地的一条河流名称。
2. 巨刃劈崖开:形容通过人力改变了自然景象。巨刃,巨大而锋利的刀具;劈,使用利器砍断物体;崖开,悬崖被人工劈开。
3. 双虬:两只水龙。虬,传说中的水龙。
4. 海上来:从海上涌来。
5. 旧迹:过去的痕迹或遗迹。
6. 甘隠雾:愿意隐没在云雾中,意指默默无闻。
7. 新名:新的名字或者名声。
8. 一日怕惊雷:比喻突然发生的令人惊恐的事情。
9. 池边有地惟生茝:在池塘旁边只有土地适合种植茝这种植物。
10. 石上无泥更植梅:在石头上由于没有泥土所以不能种植梅花。
11. 酷似庐山难忘处:这个地方非常像庐山的某个难以忘记的地方。
12. 卧龙白鹿勘书台:比喻文学家、学者等读书和研究学问的场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西淙》,描绘的是作者站在一处悬崖边的景象。诗歌开篇即以“当年巨刃劈崖开”作为场景描述,引导读者展开想象:这曾经的猛烈劈砍,使得巨刃在悬崖上留下了痕迹,形成了现在看到的险峻峭壁。接下来,诗人又以生动的拟人手法来描绘山中的水流,赋予其人的特性:“便拥双虬海上来”,展现出奔腾的山泉就像两条蛟龙一样从海中涌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紧接着,诗人在第二联中提到了自己对这片景色的感慨。他说,虽然这个地方的“旧迹”(可能指代以前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已经被雾气遮盖了多年,但新的名字却在一夜之间令人们震惊,以此表达出了他对于这一自然景色的赞美与珍视。在接下来的第三联中,诗人则详细描绘了这里的植物景观:“池边有地惟生茞,石上无泥更植梅”,意味着在池塘边,土地孕育着草本植物;而在岩石上,没有土壤也可以生长出梅花,进一步展示出此地生态的独特之处。
最后,在尾联中,诗人则以庐山的景象作比,含蓄地表露出对这一处美景的难以忘怀之情。通过比喻,他将这里的美景比作是庐山的著名景点——卧龙白鹿勘书台,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使之感受到此处景色的高远与壮观。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西淙》是南宋诗人陈宓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刚刚建立,北方领土丧失,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陈宓(1158-1223),字师复,号东石,宋朝莆田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才情出众。陈宓曾任国子祭酒、左朝奉郎等职,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厚的造诣。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数次遭贬谪。
在这个特殊时期,陈宓经历了国家衰亡、民族危亡的严峻局面。他的家乡莆田地处福建沿海,受到战乱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沿海地区所面临的倭寇侵扰和海上交通中断等问题仍然严重。面对这一连串的困境,陈宓深感忧虑。在他的心中,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人生紧密相连,因此他常常借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题西淙》一诗中,陈宓以恬静优美的山水风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流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种情感深深地植根于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之中,成为那个时代诗人共同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