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天台戴复古韵
半生胸次著嵯峨,到得庐山鬓欲皤。
列岫但蒙排闼入,一壶未许扣舷歌。
清风六月犹嫌剩,明月三秋不厌多。
拟向清朝新白鹿,结茅深处傍松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前半生的经历犹如山岳般巍峨壮观,到了庐山时头发已经花白。
我得以窥见庐山的美景,却不能高歌庆祝。
清风在六月里仍觉凉爽,明月的光辉三秋仍不过分。
我计划在这美丽的地方像新的白鹿一样生活,靠近松树隐居起来。
去完善
释义
1. 和天台戴复古韵:和,指和诗,即按照他人诗词的韵律写成的新诗。天台,即浙江省天台县,是唐代诗人戴复古的故乡。
2. 半生胸次著嵯峨:半生,指诗人半生的经历。胸次,此处指诗人的胸怀。嵯峨,形容山势险峻,这里用来比喻诗人内心的抱负与壮志。
3. 到得庐山鬓欲皤: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鬓欲皤,意指头发逐渐变白,表示诗人年纪渐老。
4. 列岫但蒙排闼入:列岫,一排山峰。但蒙,只是朦胧地看到。排闼,推门,这里用来形容映入眼帘的山景。
5. 一壶未许扣舷歌:一壶,指船上的酒壶。未许,不允许。扣舷歌,敲击船舷吟唱诗歌,这里用来形容船上饮酒作诗的场景。
6. 清风六月犹嫌剩:清风,凉爽的风。六月,夏季的月份,通常天气炎热。犹嫌剩,还觉得不够凉爽。
7. 明月三秋不厌多:明月,明亮的月光。三秋,三个秋天,这里泛指很长时间。不厌多,表示对明月的喜爱,觉得再多也不够。
8. 拟向清朝新白鹿:拟,打算。清朝,清朝时期。新白鹿,指新的隐居生活。
9. 结茅深处傍松坡:结茅,搭建简陋的房屋。深处,指远离尘世的僻静之地。傍松坡,靠近长满松树的小山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陈宓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歌开篇以“半生胸次著嵯峨”描绘了诗人半生的壮志与抱负,然而到了庐山之时,却已是满头白发。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接着,诗人以“列岫但蒙排闼入,一壶未许扣舷歌”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和敬畏之情。诗人在清风六月的时节仍然觉得凉爽宜人,在明月三秋的夜晚也不觉得月光过多,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赞美。最后,诗人提到想在新白鹿附近结庐而居,靠近松坡深处,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岁月、自然和生活的思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天台戴复古韵》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陈宓所作,创作于南宋晚期。在这段时间里,陈宓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关心国家兴亡,对现实政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曾在朝中担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后因直言进谏被罢官。
在陈宓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人入侵的压力下,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陆游、辛弃疾等著名文人都在这个时期活跃,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陈宓的这首《和天台戴复古韵》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现实,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陈宓通过对天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深沉的情感和富有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陈宓在文学上的才华,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