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榴花
五月林梢未著蝉,节根新换玉娟娟。
露华团翠浓堪滴,浇得殷红不敢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五月的林梢,知了还没有开始鸣叫,此时的树木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节根处的新叶如同美玉般洁净娟秀。露水凝结在绿叶上,仿佛一团浓浓的翠绿快要滴落下来。雨水浇灌后的花朵,颜色更加鲜艳,宛如那浓烈的爱意一般让人无法抵挡。
去完善
释义
1. 五月:农历的第五个月份,即夏季的第一个月。
2. 林梢:树林的顶部,这里指代初夏时节。
3. 著蝉:即蝉开始鸣叫。
4. 节根:竹子的根部。
5. 玉娟娟:形容竹子翠绿如玉,姿态优雅。
6. 露华:露水。
7. 团翠:团团翠绿的叶子。
8. 浓堪滴:形容翠绿的叶子上露水的浓厚程度,仿佛可以滴落下来。
9. 浇:灌溉。
10. 殷红:深红色。
11. 不敢然:不敢如此。这里是说因为露水滋润使得竹子更加翠绿水灵,从而映衬得榴花更加鲜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竹林中石榴花的美丽景象。首句“五月林梢未著蝉”,点明时间正值初夏,此时虽还未有知了在树林里鸣叫,但炎热的气候已经逐渐显露出来。接下来的两句“节根新换玉娟娟,露华团翠浓堪滴”,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石榴树的新枝新叶和露水晶莹的景象。其中,“玉娟娟”一词,形象地表现了石榴树嫩叶的柔美与光泽。而“露华团翠浓堪滴”则表现了清晨时分,枝叶上凝聚的露珠如同绿宝石般璀璨夺目。
最后两句“浇得殷红不敢然”,生动地描绘了石榴花在阳光照射下,花朵如同被滋润一样鲜艳欲滴的画面。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花朵情感,使诗句更加富有感染力。整首诗通过对石榴花形象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间榴花》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陈宓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正值南宋末年社会动荡时期。
在这个时期,陈宓生活在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环境中。他曾担任过太常寺少卿、秘书少监等官职,后因受到排挤而辞官回乡。陈宓在回乡后,过着隐居生活,寄情山水田园,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以表达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日益衰弱,北方金国对南方虎视眈眈,民族矛盾日益加剧。朝廷内部,权臣贾似道独揽大权,排斥异己,导致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宓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只好通过诗歌来表达他的忧虑和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