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奇观
賸得浮生十日闲,一逢胜处便凭栏。
天开池沼供鱼乐,雨洗峰峦与客看。
活计祇须携蒻笠,谋身空叹负儒冠。
试听矶上垂纶叟,不信人间有热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还剩得十天的闲暇时光,只要遇见好地方就倚着栏杆欣赏。
天空打开池塘和湖泊,让鱼儿欢乐地游弋;雨水洗涤山峰和山峦,让人可以尽情欣赏。
谋生只需带着草帽,可惜只能白白叹息辜负了儒者的使命。
试着听听江边垂钓的老者,他不相信世界上存在争名夺利的热闹官场。
去完善
释义
1.賸得:剩下,剩余的意思。此处的“賸”是古汉语中“剩”的写法。
2.浮生:本指漂浮在水面上的萍藻之类的水生植物。比喻短暂而虚浮无定的生命。
3.十日闲: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飨醴,命之曰:‘以尔为功臣,无器物,与尔十邑。’文子辞邑,曰:‘人有四尽,唯食者死而神生,故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下至於兹,皆有其宝,以遂其生,此百物之所莫能及也。’文子亦可谓知矣!通乎性命之情,故不以利累其生。”后来用“十日闲”泛指难得的小憩或闲暇。
4.一逢胜处:一旦遇到风景优美的地方。
5.天开:天作之合,自然形成的意思。
6.池沼:水池和沼泽地,这里主要指水景。
7.鱼乐:来源于《庄子·秋水》中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表示鱼的快乐。
8.雨洗峰峦:雨水冲洗过的山峰。
9.活计:指生计,职业。
10.祇须:只要。
11.携蒻笠:带着竹编的斗笠。
12.谋身: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13.儒冠: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借指儒士或文学之士。
14.矶上垂纶叟:在江边垂钓的老翁。
15.不信人间有热官:不相信世上还有热衷于功名的人。
去完善
赏析
《碧潭奇观》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陈宓借山水风光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悠远,充满哲理。
首联“賸得浮生十日闲,一逢胜处便凭栏”,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游山玩水、欣赏美景的情景。这里的“十日闲”意指短暂的快乐时光,表达了诗人渴望暂时摆脱世俗纷扰,享受宁静生活的愿望。“一逢胜处便凭栏”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珍视和流连。
颔联“天开池沼供鱼乐,雨洗峰峦与客看”,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天开池沼”和“雨洗峰峦”两句分别描绘了池沼和山峰的景象,凸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供鱼乐”和“与客看”则是诗人对景色的拟人化描述,表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愉悦心情。
颈联“活计祇须携蒻笠,谋身空叹负儒冠”,则转向了对人生的反思。“活计祇须携蒻笠”意味着诗人认为过简单的生活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表明他对世俗荣华的不屑。而“谋身空叹负儒冠”则揭示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就的感慨。这里,诗人以“儒冠”为象征,表达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暗示了儒家思想下的世俗追求并不值得留恋。
尾联“试听矶上垂纶叟,不信人间有热官”,是全诗的高潮。“垂纶叟”形象地描绘了岸边垂钓的老者形象,象征着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由。而“不信人间有热官”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官场的嘲讽,以及对自己选择远离喧嚣世界的庆幸。在这句中,诗人再次强调了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碧潭奇观》是南宋诗人陈宓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90年至1230年之间,即宋宁宗时期至宋理宗前期。这是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但边疆问题依然严重,北方的蒙古帝国正在逐渐崛起。
在这段时间里,陈宓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任地方官员,因才能和廉洁受到百姓爱戴,但也曾因直言上谏触怒了权贵而被贬谪。他曾主持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也为南宋政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他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对时局深感忧虑。
陈宓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他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压力和历史的沉重。他希望通过诗歌传达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这首《碧潭奇观》既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篇,也是一首反映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