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八首 其六
霖霪大雨,豁远大晴。
虾蟆啼,蚯蚓鸣,古佛不曾过去,发挥金刚眼睛。
咄,葛藤葛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雨滂沱,豁然开朗阳光普照。
青蛙呱呱叫,蚯蚓在泥土中鸣叫,古老的佛像未曾离去,焕发出坚定的眼神。
哎,这些都是纷扰世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霖霪大雨:霖霪,连续不断的阴雨天气;大雨,指下得很大的雨。
2. 豁远大晴:豁远,开阔遥远的地方;大晴,指晴朗的天气。
3. 虾蟆啼:虾蟆,即蛤蟆;啼,形容蛤蟆叫的声音。
4. 蚯蚓鸣:蚯蚓,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鸣,这里指蚯蚓在地下钻动的声音。
5. 古佛:指过去的佛,或是指古代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6. 不曾过去:没有消失或逝去。
7. 金刚眼睛:佛教术语,指能看透一切事物的智慧之眼。
8. 咄:表示惊讶、警告或斥责的感叹词。
9. 葛藤葛藤:本指植物藤蔓,这里用来比喻纠缠不清的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禅宗佛学观念。“霖霪大雨,豁远大晴”描述了天气变化无常,如同人生际遇,但都应保持一颗豁达开朗的心。接着的“虾蟆啼,蚯蚓鸣”,则以动听的蛙声和虫鸣,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同时暗示着生活中的种种纷扰,也应在心中保持一种平静的状态。然后作者提出“古佛不曾过去”,认为真正的佛性不随时间流逝而改变,提倡挖掘内心深处的智慧。末尾以“发挥金刚眼睛”概括,强调时刻保持洞察力,看清事物的真相。整首诗传达了一种哲理:在经历人生的风雨变幻后,仍然要有一颗平静明慧的心,去面对生活并认清事物的本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三十八首 其六》是南宋时期诗僧释如净所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描述了在佛家修行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内心的顿悟和彻底的放下,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之境。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当时释如净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不仅在佛门内外有着较高的声望,而且在文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他在这首诗中表现出了自己对于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禅宗成为了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释如净作为禅宗的高僧,他的诗歌作品无疑受到了这个时代背景的影响。此外,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对于禅宗哲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释如净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