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艮斋先生讲学之所
克斋从学艮斋地,溪友幸从诗友游。
泉响如闻读书韵,山容犹带济时忧。
呜呼道在人何在,籍甚名留迹不留。
欲揖高风宁复得。归欤□□□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克斋从学艮斋地,溪友幸从诗友游。
泉响如闻读书韵,山容犹带济时忧。
呜呼道在人何在,籍甚名留迹不留。
欲揖高风宁复得。归欤□□□抔□。
【翻译】:克斋在艮斋的地方学习,有幸与诗歌朋友一起游玩。泉水声好像听到了读书的声音,山的容颜还带着对时代的忧虑。唉,道理仍在而人又在哪里呢?名声显赫却不见踪迹。想要行礼致敬这种高尚的风范已经难以再得到了。想回家呀,但又能去哪里呢?
去完善
释义
1. 克斋:熊克的号。
2. 艮斋:学者洪适的号,他在青田四都东嘉书院设帐授徒。
3. 从学:跟随老师学习。
4. 溪友:诗中指的是作者自己,因他居住于溪水边,故称溪友。
5. 鸣呼:表示感叹的词语。
6. 道在:表示道德道理还在世间。
7. 人何在:人们在何处。
8. 籍甚:名声很大。
9. 归欤:回归故乡。
去完善
赏析
《访艮斋先生讲学之所》是南宋诗人熊克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克斋从学艮斋地,溪友幸从诗友游”,表达了诗人来到艮斋先生曾经的讲学之地求学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与溪友成为诗友的荣幸。颔联“泉响如闻读书韵,山容犹带济时忧”,通过对泉响、山容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在学习的同时,也关心着国家和社会的忧虑。颈联“呜呼道在人何在,籍甚名留迹不留”,表达了诗人对艮斋先生的悼念之情,以及对其学术成就和德行的高尚赞美。尾联“欲揖高风宁复得。归欤□□□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再遇到艮斋先生这样高尚品德的人的遗憾,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167年前后。在这个阶段,南宋政府相对稳定,文化教育逐渐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儒家经学的解释和辩论。
在这个背景下,熊克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他有着对学术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在访问艮斋先生讲学之所的过程中,熊克深受艮斋先生的学识与人格魅力所影响,为了表达对先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学习的期许,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篇。
此时正值金朝灭亡之际,北方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文人士大夫也各自面临着人生的困境与挑战。然而熊克作为一名学者,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坚守着儒家的道德理念,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文化事业,以求通过自己的学问贡献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