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皋闲题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说范子丰新建了宅邸和园林池塘,但与这里的美景相比,究竟哪个更胜一筹呢?唯一比不上的地方,大概就是这里无需缴纳沉重的田赋和劳役费用吧。
去完善
释义
范子丰:苏轼的朋友,当时仕途顺利;\
两税及助役钱:宋代赋税制度中的主要负担。
去完善
赏析
全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豁达洒脱的情怀。开篇点明临皋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通过对江水来源的描述,将远方的峨眉山与眼前的长江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空间上的开阔感。接着提出“何必归乡”的反问,体现了他对漂泊生活的坦然接受。中间一句“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堪称全篇精华所在,既揭示出自然万物属于所有懂得欣赏它的人,也流露出作者超越世俗羁绊的精神追求。最后借比较范子丰的新宅,幽默调侃自己的处境,进一步强化了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主题。整篇文章行文流畅,意蕴深远,充分彰显了苏轼作为文学大家的独特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正处于人生低谷。然而这位旷达的文豪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在逆境中展现出超然物外的心境。临皋亭位于黄州长江边,是苏轼常来休憩之处。面对滔滔江水,他感悟到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无常,写下这篇闲适之作。文中以峨眉雪水喻故乡之情,又以江山风月为伴,展现其随遇而安、怡然自得的心境,同时也暗含对官场纷争的淡然与嘲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