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楚山削玉云中碧,影落沙汀。
秋水澄凝。
一抹江天雁字横。
金钱满地西风急,红蓼烟轻。
帘外砧声。
惊起青楼梦不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楚山如碧玉般峭立在云间,投下清澈的影子落在沙滩上。
江水澄澈明亮。
江边天际处,一排排大雁翱翔。
满地飘落的梧桐叶和西风翻飞,红色的蓼花在烟雾中轻轻摇曳。
帘外传来捣衣声。
它打破了高楼里美好的梦境。
去完善
释义
《采桑子》注释如下:
1. 楚山:指湖南省一带的山川。
2. 削玉:形容山势陡峭,状如玉削。
3. 云中碧:指山色在云雾中显得更加碧绿。
4. 影落沙汀:山的倒影落在沙滩上。
5. 秋水:指清澈的江水。
6. 澄凝:形容江水澄澈而平静。
7. 一抹江天:指江水与天空相接的景象。
8. 雁字横:大雁排列成字形飞过。
9. 金钱满地:形容满地落叶。
10. 西风急:指秋风猛烈。
11. 红蓼:一种红色的蓼草,秋天时颜色更加鲜艳。
12. 烟轻:形容烟雾轻盈地飘散。
13. 帘外砧声:指秋天的捣衣声。
14. 青楼梦:指在青楼女子的梦中。
去完善
赏析
词中“楚山削玉云中碧”,“楚山”泛指江南群山,用“削玉”来形容,形象地描绘了山脉的峻峭与翠绿的质感。同时, “云”字赋予了其动态之美,让画面生动起来。作者用倒影的手法使山色映落在“沙汀”上,把静止的山景和水景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深远、开阔的空间感。
接下来的“秋水澄凝”中的“秋水”代指江水,“澄凝”则用以形容水的清澈和平静。这两句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宁静、安谧的江景画卷。而“一抹江天雁字横”一句,“雁字”一词象征南飞的群雁,“横”则凸显了其队伍的庞大,通过这一细节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秋天肃杀的氛围。
在词的下阕,“金钱满地西风急”,其中的“金钱”代指菊花,这个意象暗示了时节已是秋天,同时也表现了菊花金黄色的璀璨之态。西风带来萧瑟的秋意,读来不禁让人感受到瑟瑟凉意。
紧接着,“红蓼烟轻”里的“红蓼”是一种水边的植物,此时的红蓼盛开,红色的火焰般的花朵伴随着轻烟般的雾气,营造出了如梦如幻的画面。这绚丽的景象与自然界的凋敝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末句“帘外砧声。惊起青楼梦不成”,将笔触转向室内。“砧声”指的是妇女捶洗衣服的声音,它代表了一种寻常的生活场景。而这声响打破了寂静的夜晚,使得诗人在“青楼”中的梦境被打断,传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过去的回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桑子》是宋代著名词人谢逸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末年,也就是公元1100年左右。在那个时候,北宋王朝正处于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谢逸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进士及第,担任过一些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谢逸生活的时代,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外有金、辽等国的侵扰,内有农民起义和官僚腐败的问题。这种时代背景使得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入到抗金救国的斗争中,用自己的文字抒发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谢逸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采桑子》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北宋末年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谢逸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同时也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使它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