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三子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
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
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
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
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
唤耶我欲去,此语那可思。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
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夫妇死同穴":这里指的是夫妻死后合葬在一起。同穴,指合葬墓。
2. "父子贫贱离":意思是由于生活贫困,父亲和孩子不得不分离。贫贱,贫穷低微的社会地位。
3. "天下宁有此":宁,岂,表示反问的语气;这句话意思是“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
4. "昔闻今见之":昔闻,以前听说;今见之,现在亲眼看到了。
5. "母前三子后":母亲在前面走,三个孩子在后面跟着。
6. "熟视不得追":熟视,注视,仔细看;不得追,无法追赶。
7. "嗟乎胡不仁":嗟乎,感叹词;胡不仁,为什么没有仁爱之心。
8. "有女初束发":束发,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型;初束发,指刚开始束发的年龄,即成年之前。
9. "已知生离悲":生离,活生生地分离;悲,悲伤。
10. "枕我不肯起":不肯起,不愿起身离开。
11. "大儿学语言":学习言语行为。
12. "拜揖未胜衣":拜揖,行礼;未胜衣,身体还没有发育好,这里形容孩子还小。
13. "唤耶我欲去":唤耶,呼唤爸爸;我欲去,我要走了。
14. "此语那可思":那可思,怎么可以想得出呢。
15. "小儿襁褓间":襁褓,婴儿的包裹带;间,指期间。
16. "抱负有母慈":抱有母亲的慈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陈师道面临家庭破碎的悲伤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不满以及对亲人的眷恋之情。诗人以深挚的情感描述了自己与三个孩子别离的时刻,用极具感染力的文字展示了家破人亡的人间悲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三子》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一首离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陈师道在这一年遭遇了人生的一大波折:他的三个孩子离家外出谋生,这让他倍感心酸。
当时,北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战乱频繁,民生疾苦。陈师道作为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知识分子,他以个人遭遇为引子,抒发了对百姓生活困苦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首诗通过描绘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陈师道对孩子们的关爱和不舍之情。他感叹孩子们为了生计而离乡背井,这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民众的艰辛命运。此外,陈师道还通过描述离别时的自然景色,传达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无奈和悲伤情绪。
总之,《别三子》这首诗歌反映了陈师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国家、民众命运的担忧和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