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陪越州元相燕龟山寺
佳晨何处泛花游,丞相筵开水上头。
双影斾摇山雨霁,一声歌动寺云秋。
林光静带高城晚,湖色寒分半槛流。
共贺万家逢此节,可怜风物似荆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早晨在什么地方能欣赏花海漫步呢?在丞相的宴会上,水面上倒映着一片片光影。
飘扬的双旗伴随着山间雨后初晴的美景,嘹亮的歌声让寺庙的云朵都为之飘动。
树林的光线带着宁静,映射在高大的城楼之上,湖泊的秋色透过一半的水面传递出丝丝寒意。
家家户户都在庆祝这个节日,可惜美丽的风景只能相似于荆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 越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今浙江省北部一带。
3. 元相:此处指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他曾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等职。
4. 燕:动词,意指设宴招待。
5. 龟山寺:位于越州的一座寺庙。
6. 佳晨:美好的早晨。
7. 何处:哪里。
8. 泛花游:赏花游玩。
9. 丞相:此处指元稹。
10. 筵开:设宴。
11. 水上头:水上,指湖面或河面。
12. 双影斾:旆,古代旗子上的飘带;双影斾,指旗子上倒影的重叠。
13. 山雨霁:山雨初晴的景象。
14. 一声歌:指元稹的诗篇。
15. 寺云秋:寺中的云朵与秋天的景色。
16. 林光:树林间的光线。
17. 静带:宁静中带出。
18. 高城:指越州的城楼。
19. 湖色:湖面的景色。
20. 寒分:寒冷的氛围。
21. 半槛流:指湖水流入寺内的景象。
22. 万家:万户人家,指越州地区众多的居民。
23. 逢此节:度过这个节日。
24. 可怜:可惜。
25. 风物:风光景物。
26. 似荆州:像荆州的景象。荆州,今湖北荆州地区,以风景优美著称。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越州元相在龟山寺共度重阳佳节的情景。诗中以“何处泛花游”起笔,营造了欢乐的节日气氛,同时以丞相筵开为点题之笔,展现尊荣与和乐。诗人运用生动的景物描写,如“山雨霁”、“寺云秋”等词句,既展现了山寺风光的壮丽,也展示了诗人在宴饮时的愉悦心情。此外,诗人还借助于“林光静带高城晚”以及“湖色寒分半槛流”两句,将远景与近景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更加生动活泼。
尾联则通过“万家逢此节”与“可怜风物似荆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民生福祉的关切之情,亦透露出几分忧国忧民的沉重感。这首诗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情感关怀紧密相连,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重阳节,诗人赵嘏陪越州元相游龟山寺,期间以“九日陪越州元相燕龟山寺”为题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此时正值唐朝晚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政治背景下,国家危机四伏。而赵嘏作为一介书生,有志报国却无法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他在元和年间因战乱逃离故乡,历经漂泊,在此期间写下了许多抒发家国情怀的诗篇。这次陪同元相游龟山寺时,他借重阳节登高抒怀的机会,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在此历史背景下,赵嘏巧妙地运用了重阳节的典故和传统的山水景物描绘手法,结合自己坎坷的遭遇,创作出了这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诗歌。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运用娴熟的语言技巧表达出内心的感慨。整首诗给人以强烈的共鸣,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下文人志士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