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归

标题包含
寄归
三年踏尽化衣尘,只见长安不见春。 马过雪街天未曙,客迷关路泪空频。 桃花坞接啼猿寺,野竹庭通画鹢津。 早晚相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嘏,字承祐,号冷斋,唐代诗人。他的生卒年及出生地均不详,但据《全唐诗》记载,他主要活动在唐德宗至唐宣宗时期(780-859)。 赵嘏的诗歌以五言律诗为主,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边塞戍楼、离别送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经过三年的旅程,我走过的都是繁华的城市,却看不到春天的景象。在雪地里骑马走过街道,天还没有亮,客人迷失在关卡的路上,眼泪不禁落下。桃花盛开的村庄与寺庙相接,野竹林的小径通向画船停靠的渡口。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在河边过上闲适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化衣:佛教语,谓僧尼死后,以化缘所积之钱,为殡葬之用。这里借指游方的僧人。 2. 长安:古都西安的旧称,唐代的首都。 3. 雪街:白茫茫的大街。 4. 天未曙:曙光还未出现的时候,即天还没亮。 5. 关路:即山路。 6. 啼猿寺:即猿啼寺,位于山中的寺庙。 7. 野竹庭:庭院中长满野竹的地方。 8. 画鹢津:古渡名,此处泛指渡口。 9. 早晚:时间副词,意思是不久;终究。 10. 相酬:相互酬谢或报答。 11. 水边归去:在湖边静静地度过余生。
去完善
赏析
《寄归》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一首抒发乡愁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自身经历和环境的描绘,表达了思念故乡、渴望回归的心情。首联“三年踏尽化衣尘,只见长安不见春”,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奔波于外的艰辛;颔联“马过雪街天未曙,客迷关路泪空频”,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漫漫旅途中所经历的孤独与迷茫;颈联“桃花坞接啼猿寺,野竹庭通画鹢津”,则以风景入诗,渲染了江南水乡的美景,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尾联“早晚相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则表明了诗人决定放下世事纷扰,回到故乡过上宁静生活的愿望。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归》是唐代诗人赵嘏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左右,当时赵嘏在长安求官未果,深感怀才不遇的无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国势已经由盛转衰,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赵嘏作为一名文人,对于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遭遇有着深深的忧虑。他在长安滞留期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地取得功名,这使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不满。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赵嘏以“家乡”为寄托,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他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来形容自己在长安的孤独处境,用“浮云终日行”来比喻世事的无常,用“青鸟殷勤为探看”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些诗句既体现了赵嘏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的困境和心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