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寺居
迟客疎林下,斜溪小艇通。
野桥连寺月,高竹半楼风。
水静鱼吹浪,枝闲鸟下空。
数峰相向绿,日夕郡城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稀疏的树林里招待着迟到的客人,一条曲折的小溪上漂浮着一叶小舟。
野外的桥连接着古庙和月亮,高高的竹子在半座楼上随风摇曳。
水面平静,鱼儿轻轻吹拂着浪花;树枝慵懒,鸟儿从空中缓缓落下。
夕阳西下,几座山峰翠绿相拥,城中的郡府渐渐沐浴在夕阳的光辉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迟客:等待客人到来。
2. 疎林:疏林,稀疏的树林。
3. 小艇:小船。
4. 野桥:野外的小桥。
5. 高竹:高高的竹子。
6. 半楼风:形容风吹过一半的楼层。
7. 水静:水面平静。
8. 鱼吹浪:鱼儿在水面吹起波浪。
9. 枝闲:树枝悠闲地伸展。
10. 日夕:傍晚时分。
11. 郡城:指古代的州郡城市。
12. 相向绿:互相面对的绿色,形容山峰的颜色。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迟客疏林下,斜溪小艇通”是越中寺居的入口,以“疏林”和“斜溪”两个景致勾勒出了寺庙清幽的环境。一个“迟”字突出了作者的诗人身份和等待客人到来的意境,小艇载着宾客,更增添了田园的宁静之感。
颔联“野桥连寺月,高竹半楼风”则从远观的角度,用“野桥”、“寺月”、“高竹”、“楼风”几个元素串联起画面,营造出了幽深神秘的氛围。这个景象既有宗教的庄严肃穆,又有自然的清新静谧,是越中寺居的真实写照。
颈联“水静鱼吹浪,枝闲鸟下空”是从水波不兴的水面和树梢的寂静来展示环境的安静,正如鱼儿在水中吹着波浪一样自在,飞鸟在树林里上下翻飞一样随意。这样的景象让作者感受到生活的愉悦与自由。
尾联“数峰相向绿,日夕郡城东”则是画龙点睛之笔,将视线由近及远,透过山林间的绿意盎然,眺望到远方的郡城之景,使其与前面的自然之境形成对比,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山水生活。整首诗层次分明,意象丰富,体现出赵嘏独特的诗歌造诣和对生活态度的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越中寺居是唐代诗人赵嘏所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暮春时节在越中山水之间的寺庙生活的恬静、愉悦的画面。诗人在禅林古寺的宁静中品茗赏花,流连忘返。
创作时间为唐朝时期。此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尤其是诗歌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选择在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安宁。
越中的地名代表了浙江一带的山川景色。诗人赵嘏生活于唐玄宗到唐宪宗年间,此段时间内有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但越中地区相对远离战争,因此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祥和的景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