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柏梯寺
一泓秋水千竿竹,静得劳生半日身。
犹有向西无限地,别僧骑马入红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思绪的诗句。原句通过意象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和想法,我将这句诗句译为现代汉语:
一片清澈的湖水和茂密的竹林,让我在这宁静的地方感受到片刻的安宁与闲适。
但仍有向西延伸无尽的广阔天地,我告别了出世的僧人,踏上红尘的马匹,去体验世俗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发柏梯寺》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里给出每句的注释:
1. 泓:水量充足的池塘或小湖。
2. 秋水:指秋天的溪水或江河。
3. 千竿竹:形容竹林茂密。竿,竹子的主干。
4. 静得劳生半日身: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暂时摆脱劳累的生活,得到片刻的休息。静得,在宁静中度过。劳生,劳累的生活。
5. 西:西边。
6. 无限地:无边无际的土地。
7. 别僧:与僧人告别。别,离别。
8. 马:骑马。
9. 红尘:繁华的都市。
去完善
赏析
《发柏梯寺》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一首五言律诗,描述了诗人在离开柏梯寺时的所见所感。这首诗通过对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和对佛门的无奈之情。
首联“一泓秋水千竿竹,静得劳生半日身”,描述了诗人在寺庙外的所见景色:一片清澈的湖水、千百竿翠竹,让诗人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得以在此宁静的环境中休养身心。这里,诗人以湖水和翠竹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颔联“犹有向西无限地,别僧骑马入红尘”,则表现了诗人即将离开佛门的无奈。虽然西行的道路还很漫长,但诗人还是要告别这里的僧人,重新回到繁华的红尘世界中去。这里,诗人以“向西”和“红尘”两个意象,表达了对佛门的眷恋和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水和翠竹等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佛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这种矛盾的情感,使这首诗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发柏梯寺》是唐代诗人赵嘏所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当时的赵嘏正值壮年期,他凭借着才学名声在外,但因科举考试屡屡失败而未能步入仕途。在这种人生际遇下,诗人来到柏梯寺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在唐朝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政治日趋腐化,科举制度成为士人谋求功名利禄的途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有才华的文人难以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赵嘏便是其中之一。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人们往往通过参禅悟道来寻求精神寄托,这也影响了赵嘏的诗风。
综上,这首《发柏梯寺》表达了赵嘏在人生的低谷期寻求解脱的心境。在这首诗中,他以柏梯寺为背景,表达了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