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祖寺
千株松下双峰寺,一盏灯前万里身。
自为心猿不调伏,祖师元是世间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成千上万的松树下的双塔寺庙中,我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盏孤灯,心中却涌起了万千思绪。我的内心就像一只顽皮的猴子,难以驯服,而我所敬仰的祖师,他们原来也和我们一样,都是这世间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千株松:指四祖寺周边繁茂的松树。
2. 双峰寺:此处指的是位于湖北黄梅的四祖寺。
3. 一盏灯:指佛前的长明灯,寓意光明、智慧。
4. 万里身:作者赵嘏远离家乡,远赴黄州的四祖寺,相隔遥远如同万里。
5. 心猿:佛教用语,比喻心中的妄念杂念。
6. 不调伏:指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思绪。
7. 祖师:此处的祖师是指禅宗第四祖道信大师。
8. 元是:原本就是。
去完善
赏析
《四祖寺》是一首描绘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开创的寺庙的诗篇。诗人赵嘏通过意象和比喻,表达了对四祖禅法的理解和思考。
诗的开篇,“千株松下双峰寺”,描写了四祖寺周围的环境。千株松树围绕着双峰寺庙,营造出一种宁静、幽深的氛围。这一景象让人联想到禅宗修行者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接着,“一盏灯前万里身”,表达了诗人在禅宗哲理中的探索。一盏灯代表智慧之光,照亮了诗人前行的道路。然而,在这漫长的求索过程中,诗人始终感受到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最后两句,“自为心猿不调伏,祖师元是世间人”,揭示了禅宗修行的重要理念。心猿,喻指难以驯服的心神。诗人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颗心猿,只有通过修行和顿悟,才能调伏内心,达到和谐与宁静。而四祖禅师,虽然被认为是得道之人,但本质上仍是世间凡人。这一观点强调了修行不在于追求超凡脱俗,而在于在平凡生活中实现自我超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晚唐诗人赵嘏游历庐山,行至东林寺时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四祖寺》:“岚气湿青衫,松声撼翠岩。烟深隋帝寺,春静楚王山。”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在庐山游玩的所见所闻,以及当时晚唐时期的历史背景。
赵嘏在游历庐山的这段时间里,他的生活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地方官吏,但因性格耿直、不善逢迎而屡遭排挤。后来他辞官回乡,以诗文自娱。此次游历庐山,正是他在人生低谷时期的自我慰藉之旅。
晚唐时期,虽然国家表面上仍保持着繁荣,但实则社会矛盾重重。文人士大夫们普遍怀有忧国忧民之情,赵嘏也不例外。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总之,《四祖寺》这首诗是赵嘏在庐山游玩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他在游览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感慨和对时代的忧虑。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活在晚唐时期的文人志士,他的心灵与时代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首诗丰富的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