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阙下裴舍人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多年来,我屡次献赋以求得赏识,却至今未能如愿;如今两鬓斑白,面对那些身居高位、头戴华簪的人,不禁感到羞愧难当。

去完善
释义
献赋:向皇帝呈献文章以求仕进;华簪:装饰华丽的发簪,象征高官显贵。

去完善
赏析
全诗以春景开篇,通过“黄莺”“紫禁”“钟声”“柳色”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壮丽的长安春日画卷。然而,在这美景背后,诗人却抒发了内心的落寞与无奈。“阳和不散穷途恨”一句转折点明主题,由景入情,表达了自己虽有抱负却不得施展的痛苦。最后两句直陈胸臆,“羞将白发对华簪”更是将个人命运的悲凉推向高潮。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凝练典雅,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唐代士人追求功名却又饱受挫折的复杂心境,读来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阙下裴舍人》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钱起在这一时期离开家乡长安,前往洛阳谋求官职。这一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接触到了很多在战乱中求生存的百姓和官员,这使他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首诗中,钱起描绘了战乱中的景象,如“寒蝉鸣”、“秋水色”等词语,表达了他对战争所带来的痛苦的深深同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热切期望,如“吾道此时穷”、“公门世胄阑”等诗句,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人生理想。
此外,钱起在这一时期还接触到很多有志之士,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危,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身到战争中。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钱起,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追求。因此,他在诗中赞美了这些勇敢的人们,如“丈夫皆有志”、“此意竟萧条”等诗句,表现了他的敬佩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