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忆秦娥·用太白韵

标题包含
忆秦娥·用太白韵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之仪(1038年-1117年),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人。北宋文学家,尤工词,为当时“苏门四学士”之一。 李之仪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李纬是进士出身,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李之仪自幼聪颖...查看更多
王乐希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小溪低声呜咽,冰冷的秋风清洗出山头的明月。那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山川大地,不仅迎接云朵回归,还目送它们离去。我不知道如今是什么时节,登高远眺,只见船只来来往往,远处是天际的双峰塔。
王乐希
去完善
释义
1. 清溪:指清澈的小溪。 2. 咽:声音阻塞不畅。 3. 霜风:寒冷的秋风。 4. 山头月:山上的月亮。 5. 凌歊:亦作“凌霄”,此处可能指凌歊台,古代著名的建筑之一,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境内。 6. 天际双阙:形容远处的景物若隐若现,如同天上的双阙。
王乐希
去完善
赏析
《忆秦娥·用太白韵》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一首词,以清丽、开阔的笔触描绘了自然风光与离别之情。 上片“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写的是溪声咽鸣,如泣如诉,霜风吹拂过后,一轮明月在山头升起。这里的景色宁静而优美,为全词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下片“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则笔锋一转,写出主人公心中的迷惘和失落。凌歊是一座山,此处可以理解为登高远望,但依旧无法得知确切的时间和地点。望着远方,却无法听到任何声音,令人倍感孤独和惆怅。 最后两句“帆来帆去,天际双阙”,将视线从远处拉回,展现了长江岸边繁忙的景象,船帆来来往往,江天相接之处两座宫殿遥相呼应。这繁荣景象却愈发衬托出词人心中的寂寞,表达出无尽的哀思和对过去的怀念。
王乐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忆秦娥·用太白韵》是宋代词人李之仪在公元1129年所作。当时金兵攻陷汴京,李之仪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无处安放内心的愁绪和哀伤。在这首词中,他借鉴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的诗歌风格,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之仪对人生的无常有着深深的感慨。他目睹了北宋的衰落以及民族矛盾的激化,这无疑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同时,他在时代背景下,也看到了民众的生活困境,这使得他的创作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然而,尽管时代的黑暗让人悲观失望,但李之仪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仍在努力寻找光明的出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得他的作品焕发出一种崇高的审美价值。
王乐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