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后过淮安金堂皆非旧路
向来茅屋半惊湍,叹息流亡久未还。
已觉重行非故道,只应无恙是青山。
旋蓝偃岳元常事,深谷为陵亦等闲。
衲被蒙头都莫问,未当居士一分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古以来茅屋就被山水环绕,令人惋惜的是,流亡已久的人们还没有回到这里。
此时已经感觉到道路并不是原来的路了,只是山间的绿意依旧如初。
曾经开垦过的山川是寻常之事,深渊变成丘陵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盖着被子蒙着头,都不去考虑这些事情,因为还没有达到禅定的境界。
去完善
释义
1. 水:这里指的是淮河。
2. 淮安: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
3. 金堂:指唐朝时安徽颍上的金堂县。
4. 茅屋:用茅草建造的房屋,这里泛指简陋的住房。
5. 惊湍:湍急的水流。
6. 流亡:因灾害或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
7. 重行:重新行走。
8. 故道:原来的道路。
9. 无恙:没有疾病和伤痛。
10. 青山:绿色的山水。
11. 旋蓝:蓝色的衣服。
12. 偃岳:停止流动的山岳。
13. 元常事:原本很常见的事情。
14. 深谷为陵:形容地壳变动剧烈。
15. 等闲:寻常,平常。
16. 衲被:用碎布拼成的被子。
17. 蒙头:把头埋在被子下。
18. 当:相当于。
19. 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信徒。
20. 一分顽:有一些顽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路过淮安金堂地区时所见景象的古诗。诗中描述了洪水过后,原先的茅屋已经被激流冲毁,诗人为此感到痛惜。同时,诗人发现重新走过的道路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故道,而只有青山依然如故。诗人将这种现象比作庄子的“旋蓝偃岳”和“深谷为陵”,表达了自然界的沧桑变化并非罕见之事的观点。最后,诗人用“衲被蒙头”的比喻表达了对于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幻的无奈与豁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后过淮安金堂皆非旧路》是南宋诗人李流谦的一首描绘江河变迁、岁月沧桑的诗歌。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南宋朝廷的建立,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李流谦,字德远,南宋时眉州(今四川眉山)人,曾任职临安府幕僚,后辞官归隐。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他经历了国家动荡和江河变局的时期。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感慨世事无常,同时又寄寓了忧国忧民的情思。
在《水后过淮安金堂皆非旧路》这首诗中,李流谦通过对“旧路”的描述,展现了江河变迁、岁月沧桑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中的时光流逝及事物变化的感叹。此外,他还通过这一现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河道的疏浚、水利设施建设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关注程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