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精心的雕琢与镶嵌,紫檀木琵琶散发出金光,奏出美妙的音乐直冲云霄。
这段千里迢迢的胡地之旅,怎料到竟在马背上送别君王。
异域的音乐让人感伤,无需再吹奏羌笛和胡笳。
静坐观看着今夜的关山月色,思念着那些守边城的英勇侠士。

去完善
释义
1. 浑成:指琵琶的制作工艺精良,浑然一体。
2. 紫檀:珍贵的木材,这里指琵琶的材质。
3. 金屑文:指琵琶上镶嵌的金粉图案。
4. 胡地:古代对北方边境地区的称呼,这里指凉州。
5. 迢迢:形容距离遥远。
6. 三万里:表示距离之远,并非实数。
7. 那堪:难以忍受。
8. 明君:尊称皇帝。
9. 异方之乐:指边疆的音乐。
10. 羌笛:古代西部民族的一种乐器。
11. 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
12. 思杀:极度思念。
13. 边城:边疆的城市。
14. 游侠儿: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与戍边将士的豪情的诗歌。开篇用“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两句勾勒了悠扬的琵琶声在辽阔的边疆回荡的景象。紧接着的“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则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送别时的感慨。
诗中的“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显示了诗人对于异域音乐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这种异方之乐往往会引起人们无尽的感伤。最后两句“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以月为寄托,以游侠儿为题,表现出边境戍楼深夜时分的寂静氛围以及游侠儿的豪情壮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凉州词》这首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所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唐玄宗开元时期(713年-741年),此时的唐朝正处于盛世之中,社会繁荣,政治稳定。然而,孟浩然在这期间的人生际遇却并不顺利。他一直在求官之路上苦苦挣扎,但却屡试不第,这使得他对官场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失望。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孟浩然将内心的感慨化作笔墨,写下了这首描绘边塞风光的《凉州词》。诗中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楼上的笛声,表现出了一种悲壮而豪放的情怀。这种情感既是对边疆将士的赞美,也是对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抒发。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唐朝对外扩张的政策和对边疆的关注。在开元年间,唐朝国力鼎盛,对外扩张成为了一种政治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孟浩然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边疆的关注和对戍边将士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