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半烟半雨江桥畔,暎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烟雨朦胧的江桥边,杏花和桃花盛开在山路上。
能够领会离别之人无尽的思绪,千万缕的柳絮惹得春风吹拂。
去完善
释义
1. 半烟半雨:指春雨蒙蒙的景象。
2. 江桥:水上的桥。
3. 暎杏映桃:即“映杏映桃”,指山路边盛开的杏花和桃花。
4. 会得:理解,领会。
5. 离人:离别的人,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
6. 无限意:无尽的情思。
7. 千丝万絮:指柳絮纷飞的样子。
8. 惹:招引,招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柳”,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柳树的形态,而是通过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来展现柳树的特点。首句中的“半烟半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水乡景象,烟雨蒙蒙的江边,柳树枝条随风摇曳,仿佛在向行人诉说着离别的惆怅。第二句中的“暎杏映桃”则通过对比,突出了柳树的挺拔与坚韧。山路之中,杏树和桃树争艳斗丽,而柳树却独自矗立,默默地见证着人们的离别。
诗人以“会得离人无限意”一句,直抒胸臆,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离别之情。最后两句“千丝万絮惹春风”,进一步描绘了柳树的形象,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春风吹拂,柳絮飘散,这看似轻飘飘的柳絮,却承载着无尽的离愁别绪。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飘散的柳絮,既是春天的使者,也是离别的象征,它们承载着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郑谷的《柳》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和抒发离别之情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大约是公元9世纪下半叶。在那个时候,唐朝国势逐渐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都受到了压抑,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忧伤和无奈的情绪。
郑谷在当时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人,他的诗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然而,他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地获得功名。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同时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哀伤和无奈的情感。
《柳》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春天的柳树,诗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感慨。在诗中,柳树的绿意盎然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而“系在短长枝”则隐含了离别之情。这种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漂泊生涯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总的来说,《柳》这首诗充分展示了晚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