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亭
张家作亭跨江月,久欲题诗诗思竭。
今朝龙泉宝函来,岂亦索诗光贝阙。
忽忆曩时醉亭上,笑倚长松清兴发。
波光浩渺荡樽俎,夜色鲜明见毫发。
是时披襟揖灏气,蠲涤肺肝洗尘骨。
归来至今忽想像,犹觉人寰可超越。
会当月夕驾烟桨,吹笛呼龙出龙窟。
蓬莱方丈傥可寻,借我长风泛溟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张家的亭子跨越了江月,长久以来想要写诗却因为灵感枯竭而无法完成。今天收到了龙泉宝函,难道也是在寻找诗篇以照亮贝阙吗?突然回想起了在亭子里喝醉的那个晚上,笑着倚靠在长松旁,兴致盎然。碧波荡漾的酒杯,夜色明亮得可以看到每一根毫毛。那时候敞开衣襟面对浩渺的气势,感觉就像洗净了肺肝和尘埃。现在回想起那个晚上,依然觉得人间的美好可以超越。希望在未来月圆的夜晚,我们可以划着烟雾中的船桨,用笛声呼唤神龙从龙窟中出来。如果能找到蓬莱和方丈这样的仙境,我会乘风驾舟游历四海八荒。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月亭:冯时行所写的《江月亭》一词,描述在张家亭畔的景色。
2. 张家:指姓氏为张的家庭。
3. 作亭跨江月:建造了一个亭子,横跨江月之上。
4. 题诗:在亭子上写诗歌,此处意为想要写诗却无法构思完成。
5. 龙泉宝函:以龙泉宝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名剑,这里用作珍贵礼物的代称。
6. 光贝阙:比喻宝函的精美光亮。
7. 曩时:过去的时候,往昔。
8. 醉亭上:在酒意微醺的状态下登上亭子。
9. 笑倚长松:愉快地依靠在松树上。
10. 清兴发:兴致得到抒发。
11. 波光浩渺:形容水面波光粼粼,广阔而浩渺。
12. 荡樽俎:形容用美酒佳肴招待宾客。
13. 披襟:敞开衣襟,表示胸怀坦荡。
14. 揖灏气:向浩瀚的天空行礼,喻指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15. 蠲涤:洗涤,清除。
16. 人寰:人世间,人类社会。
17. 月夕:每月的十五日,月圆之夜。
18. 烟桨:烟雾弥漫的小舟。
19. 吹笛呼龙:笛声中呼唤神龙出现。
20. 蓬莱方丈: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所,分别位于东海的蓬莱山、方丈山。
21. 傥:同“倘”,假设的意思。
22. 长风:即大风。
23. 泛溟渤:乘坐船只漫游于广阔的海域。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漫游江月亭的诗,诗中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世的不满。起句“张家作亭跨江月,久欲题诗诗思竭”,表达了诗人对于江月亭的喜爱和想要抒发感慨的心情。接下来的“今朝龙泉宝函来,岂亦索诗光贝阙”,以龙泉宝函为引,暗示自己已经准备好写诗的心情。
接下来的诗句“忽忆曩时醉亭上,笑倚长松清兴发。波光浩渺荡樽俎,夜色鲜明见毫发”,通过回忆过去在江月亭的欢快时光,描绘了当时的美好画面。接下来“是时披襟揖灏气,蠲涤肺肝洗尘骨”,表现了诗人当时被美景洗涤心情的感受。
最后四句“归来至今忽想像,犹觉人寰可超越。会当月夕驾烟桨,吹笛呼龙出龙窟。蓬莱方丈傥可寻,借我长风泛溟渤”,表达了诗人对于仙境的向往,以及对超脱人世的渴望。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江月亭的美好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世的不满,以及他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月亭》这首诗,出自于南宋爱国诗人冯时行的笔下。冯时行(1100-1163),字当可,号缙云先生,是南宋中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生于书香世家,少年时就颇有才名,曾任四川制置使,以廉洁勤政著称。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时的中国正处于金人的侵略下,河山破碎,百姓疾苦。诗人在此背景下,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抒发他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而这首《江月亭》描绘的是江山美景以及他的忧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