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有感
萧辰俛仰及严冬,白发空云是至公。
造雪不成天本恕,唤梅未醒句无功。
可能人事无消长,只待天时有变通。
节物相关愁似醉,一庭霜叶一窗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萧辰俯身看到已是深冬,白发苍苍仍在坚持公正。
没有降雪是因为天意宽容,呼唤梅花尚未开放因此句子并无功效。
或许人间事理难以改变,只有等待天时自然变化。
与节气相关的物事让人担忧如同醉酒,满院的霜叶和窗户边的寒风更让人发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萧辰:指肃杀的冬天。
2. 俛仰:俯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3. 严冬:寒冷的冬天。
4. 白发:此处指年老的自己。
5. 空云:虚妄的说法。
6. 是:这。
7. 至公:指冬至节气。
8. 造雪:指制造降雪的机会。
9. 本恕:本意宽容。
10. 唤梅未醒句无功:呼唤春天却未能实现,诗歌创作也没有取得成果。
11. 可能:也许。
12. 人事:人间的事务。
13. 无消长:没有衰亡与兴盛的变化。
14. 天时:天气时节。
15. 变通:变化通行。
16. 节物:节日时令的风俗习惯。
17. 相关:相互关联。
18. 愁似醉:因忧愁而感觉如同醉酒一般。
去完善
赏析
《冬至有感》冯时行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冬至这一特殊时节的感慨。首联“萧辰俛仰及严冬,白发空云是至公”,描述了自然界进入严寒冬季的景象,并以白发老人象征时间的流逝,表达出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公正。颔联“造雪不成天本恕,唤梅未醒句无功”,寓意着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体现了诗人在面对自然现象时的无奈与惋惜。颈联“可能人事无消长,只待天时有变通”,意味着人生百态并非一成不变,而需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变化。尾联“节物相关愁似醉,一庭霜叶一窗风”,则描绘了诗人感受到冬至带来的寒冷,为人生的曲折和时光的流逝而感到忧郁和惆怅。整首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哲理底蕴和对自然的独特见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至有感》是南宋诗人冯时行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当时,金国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南宋朝廷却对内奢侈无度,对外苟且偷安,导致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冯时行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对时事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这一年,冯时行已经59岁,他的官场生涯颇为曲折。他曾在靖康之变后上疏反对求和,后被贬谪,在流放期间历经磨难,直至绍兴二十年才被任命为祠部员外郎。尽管如此,他仍然忧国忧民,时刻关注国家大局。因此,当他在冬至这个传统节日里感慨时光流逝、国家命运多舛时,便写下了这首《冬至有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