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景德寺塔
耽耽梵释宫,凭高剏灵址。
中有窣堵波,排突青冥里。
梯磴眩回转,蟠屈龙蛇尾。
飞步出紫氛,眼界浄如洗。
望极天南端,沓若孤烟起。
何当结蜃楼,亭亭聊对峙。
云生空山顶,飞过朱阑底。
凭栏瞰重城,楼堞杂云水。
市人何憧憧,閙若穿垤蚁。
壮观自何年,五季运初圯。
干戈暗淮海,裒敛到骨髓。
谁知黑云都,金帛浩填委。
聊复推其余,办此咄嗟尔。
因知破悭法,骁悍亦风靡。
百年能几时,两曜无停晷。
吊古悲陵谷,山荒树如荠。
双江虽依旧,去浪何曾止。
从来旷达士,遐想尘外轨。
安得凌风翰,一举九万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景德寺塔:指北宋时期杭州的著名佛塔。
2. 耽耽:高大雄伟的样子。
3. 梵释宫:佛教寺庙。
4. 排突:突出。
5. 青冥:青天。
6. 梯磴:台阶。
7. 眩:晕眩。
8. 蟠屈:曲折蜿蜒。
9. 飞步:快步走。
10. 紫氛:祥云瑞气。
11. 望极:极目远望。
12. 天南端:指南方尽头。
13. 沓若孤烟起:形容山峰与天际相接。
14. 何当:何时。
15. 结蜃楼:建造海市蜃楼般的建筑。
16. 亭亭:矗立的样子。
17. 重城:城市,都城。
18. 市人:市民,群众。
19. 憧憧:络绎不绝。
20. 五季:五代十国时期。
21. 运:时运。
22. 圮:倒塌。
23. 干戈:战争。
24. 暗:动词,使昏暗。
25. 淮海:淮河、黄海一带地区。
26. 裒敛:收敛聚集。
27. 骨髓:极度。
28. 黑云都:喻乌云压顶之时。
29. 金帛:金银财宝。
30. 浩:广大。
31. 填委:堆积。
32. 聊复:姑且。
33. 推其余:分毫必争。
34. 破悭:破除吝啬。
35. 骁悍:勇猛凶悍。
36. 风靡:顺风倒下。
37. 百年:人生一世。
38. 两曜:日月。
39. 吊古:凭吊古人。
40. 陵谷:丘陵和平地。
41. 山荒树如荠:形容荒凉的景象。
42. 双江:长江、黄河。
43. 去浪:波浪滚滚。
44. 从来:自古至今。
45. 旷达士:胸怀宽广的人。
46. 遐想:遥想。
47. 尘外轨:尘世之外的生活轨迹。
48. 安得:如何得到。
49. 凌风翰:疾风般的翅膀。
去完善
赏析
《登景德寺塔》是宋代诗人刘才邵的一首描绘登塔远眺的七言律诗。诗人通过对登塔所见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感悟。
首联“耽耽梵释宫,凭高剏灵址”,描述了景德寺塔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诗人以“耽耽”二字描绘寺庙的高大庄严,同时通过“灵址”一词暗示了塔的历史底蕴。
颔联“中有窣堵波,排突青冥里”,描绘了塔在天空中的形象。诗人用“排突青冥里”来形容塔的高度,突出了其雄伟壮观的气势。
颈联“梯磴眩回转,蟠屈龙蛇尾”,描述了登塔的过程。诗人以“蟠屈龙蛇尾”来形容塔的阶梯,既展示了塔的结构特点,也表达了登塔的艰辛。
接下来,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登塔所见的景象。他先是在“望极天南端,沓若孤烟起”中,描绘了远处天际的景象,然后用“云生空山顶,飞过朱阑底”展现了云雾缭绕的山顶景色,最后在“凭栏瞰重城,楼堞杂云水”中,以俯瞰的角度描绘了城市与江河交织的繁华景象。
接下来的三联,诗人开始探讨历史与社会的问题。他首先以“市人何憧憧,閙若穿垤蚁”表现了市井的熙熙攘攘,然后通过“五季运初圯”、“黑云都”等词汇揭示了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和对财富的掠夺。接着,他又以“百年能几时,两曜无停晷”感叹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最后,诗人以“吊古悲陵谷,山荒树如荠”表达了对古迹的惋惜和悲伤,又以“双江虽依旧,去浪何曾止”揭示了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的短暂。最后两句“从来旷达士,遐想尘外轨。安得凌风翰,一举九万里”,则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理想境界的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歌通过对登塔远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于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景德寺塔》是南宋文人刘才邵所创作的古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宋金对峙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刘才邵作为南宋的一名官员,亲身经历了国家的战乱和动荡。他的人生际遇可以说是波澜起伏,既有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时刻,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复杂的心情在《登景德寺塔》中得到了体现。
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士人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由于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困苦,许多士人也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在这种背景下,刘才邵的诗作既展现了他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