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三月三日
满国赏芳辰,飞蹄复走轮。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
鸟避连云幄,鱼惊远浪尘。如何当此节,独自作愁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举国同庆良辰美景,马蹄疾驰轮声隆隆。美丽的花朵都已凋谢,明天恐怕再无春光。鸟儿在连云帷幕中躲藏,鱼儿被远方的浪花惊吓。面对这美好的时节,为何我却独自感到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满国:指整个国家。这里指的是唐朝。
2. 赏芳辰:欣赏美好的时光。芳,指美好;辰,指时光。
3. 飞蹄复走轮:形容马蹄和车轮不停地飞驰。飞蹄,奔跑的马;走轮,行驶的车。
4. 好花皆折尽:形容人们争相赏花,把盛开的花朵都折尽了。折尽,指花朵被全部摘下。
5. 明日恐无春:指第二天可能就没有春天了。这里暗示花开短暂,花期已过。
6. 连云幄:形容鸟飞翔在天际,仿佛与云彩相连。幄,帐幕。
7. 鱼惊远浪尘:形容鱼儿在水中受到尘土飞扬的影响而惊慌。远浪尘,远方的波浪夹杂着尘土。
8. 如何当此节:如何面对这个时节。当,面对;此节,指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
9. 独自作愁人:指自己在这个时刻感到忧愁。
去完善
赏析
《曲江三月三日》是唐朝诗人许棠的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诗作。诗中描述了三月三日的曲江盛况,人们纷纷出游赏花,骑马驾车,欢庆春光。然而,作者却观察到美丽的鲜花已经被人采摘殆尽,担心明日的春光将不复存在。同时,他还描绘了鸟类避开人群,鱼类被惊动的场景,暗示了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最后,作者感慨在这样的节日里,自己却因为忧虑而成为孤独的愁人。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对人类活动的忧虑,以及对孤独感的深刻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曲江三月三日》是唐代诗人许棠创作的一首描绘春日美景的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中期(公元8世纪)。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繁荣,政治稳定,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创作达到高潮。
许棠是唐宣宗大中年间进士及第,曾担任过翰林学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务。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这使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曲江三月三日》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通过对曲江畔美景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繁荣景象。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曲江上空的阴云和阳光,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