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槐影连阴,竹光抟露,小荷新绿浮园。
簟纹如浪,绡帐碧笼烟。
回合溪桥一曲,初雨过、流水溅溅。
阑干外,沙鸥野鸟,飞过钓鱼船。
浮生,同幻境,眼空四海,迹寄三椽。
但随天、休问我后谁前。
要识渊明琴趣,真真意、都在无弦。
薰风里,纶巾羽扇,一枕北窗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槐树的影子连接着树荫,竹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耀,池塘里的小荷叶刚刚露出新绿。竹席如同波浪一般,轻纱帐子笼罩在绿色的烟雾中。曲折的溪流和桥旁,刚下过一场小雨,流水哗啦啦地流淌。栏杆外,沙鸥和野鸟掠过渔船。
这虚幻的人生,如同变幻的景象,眼中看遍了世界,足迹却只寄托在这三间茅草屋。只要顺应自然,何必计较谁先谁后呢。要知道陶渊明的琴音之美,真正的意味其实都在无形的弦上。在夏日的微风中,头戴头巾,手持羽毛扇,在北窗下悠然入睡。
去完善
释义
《满庭芳》:本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陈允平:字君衡,南宋词人。
1. 槐影连阴:槐树投影在阴凉处。
2. 竹光抟露:竹子表面的光泽好像集聚了露水。
3. 小荷新绿浮园:指刚长出的小荷叶漂浮在水面上。
4. 簟纹如浪:簟纹,指竹席的纹理;如浪,形容其起伏不平。
5. 绡帐碧笼烟:绡帐,轻薄的丝织品制成的帐子;碧笼烟,绿色帐子中的烟雾朦胧状。
6. 回合溪桥一曲:指溪水与桥交织而成的风景片段。
7. 初雨过、流水溅溅:刚下过雨的溪水流动声。
8. 沙鸥野鸟:沙鸥,栖息于沙滩的鸥鸟;野鸟,自然的飞鸟。
9. 钓鱼船:垂钓用的船只。
10. 浮生,同幻境:描述人生的无常与虚幻。
11. 眼空四海:表示胸怀宽广,放眼天下。
12. 迹寄三椽:三椽,指房屋;此处表示寄托生活的地方。
13. 要识渊明琴趣:指理解陶渊明弹琴时的志趣。
14. 真真意、都在无弦:无弦,指没有琴弦的琴;此句寓意陶渊明的真正情感蕴含在无形的音乐之中。
15. 薰风里:指和风之中。
16. 纶巾羽扇:古代士人常戴的头巾和扇子,象征闲适的生活态度。
17. 一枕北窗眠:在北窗下安心入睡,描绘生活的悠闲与宁静。
去完善
赏析
《满庭芳》是一首描绘夏日园林景色的词作,陈允平的这首词充满了清新的田园气息。词中以槐树影子、翠竹的青翠以及荷叶的初生,形象地勾勒出夏日园林的景象。
“槐影连阴,竹光抟露,小荷新绿浮园”三句,通过槐树荫凉、竹光闪烁和刚发芽的荷叶三个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夏日画面。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夏日的特征:树影摇曳,竹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小荷刚破土而出,生机勃勃。
接着,“簟纹如浪,绡帐碧笼烟”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夏风的过程。他用绿色的帘子隔断热气,躺卧在凉席上欣赏周围的美景。
接下来的句子中,“回合溪桥一曲,初雨过、流水溅溅”,诗人描述了雨后小溪边的情景。一场雨后,溪水清澈湍急,周围的景色更加清新亮丽。
下阙部分,诗人表达了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他倡导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理念,认为人的生命如同虚幻的梦境,应放空眼界,不必过分关注名利得失。
“但随天、休问我后谁前”表达的是不攀比、不强求的人生态度。这种心态契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因此,作者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通过琴音的无弦之趣,揭示了生命的真谛。
最后,“薰风里,纶巾羽扇,一枕北窗眠”描绘出诗人在和风之中,头戴纶巾,手执羽扇,悠然自得地在北窗下睡觉的场景,以此象征诗人的生活宁静闲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陈允平的《满庭芳》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夏日园林的美好景象,并传递了诗人达观的人生哲学和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满庭芳》是南宋著名词人陈允平的一首抒情佳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公元1260年左右。
陈允平生活在南宋末期,其时国家内忧外患,朝廷腐败无能,民生疾苦。而陈允平的个人生活也颇为坎坷,他虽出身书香门第,却屡试不第,无法实现报国之志。这使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和无奈的情绪。
在陈允平所处的时代,宋朝的文学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尤其是词这一体裁,经历了苏轼、辛弃疾等人的创新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峰。陈允平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广泛吸收前人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风。他的词作以其深情婉约的词风,受到了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满庭芳》这首词中,陈允平通过对满庭芳草、花影鸟语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身处困境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同时也流露出他深沉的历史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这首词不仅展示了陈允平的卓越文学才华,也为我们了解南宋末年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