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清上人归苕溪
寻常送客尚多愁,况是天涯寂寞秋。
晓别蛩声黄叶寺,夜分渔火白苹洲。
病余骨肉添新梦,归后风烟忆旧游。
何处何时又相见,青山长在水长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日常送别已让人愁绪不断,更何论此刻正身处天边的寂寞之秋。拂晓时分辞别的声音回响在黄叶遍地的寺庙,入夜时分渔船灯火照亮了白苹洲头。病中的亲人们添了新的忧虑,归家后回忆起往日风情仍挥之不去。不知何时何地我们才能再次相聚,唯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去完善
释义
1. 清上人:是对清一派的僧人的尊称。
2. 苕溪:浙江湖州市境内的主要河流,源出天目山。
去完善
赏析
《送清上人归苕溪》是宋僧释行海的一首送别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别离的场景,表达了深深的离别之情以及对重逢的期盼。
首先,诗人通过“寻常送客尚多愁”点明了送别的主题,暗示出此次离别不同寻常。接着,诗人用“况是天涯寂寞秋”表达了离别的季节——秋天的寂寥和漂泊天涯的孤独感。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离别时的场景进一步渲染离情:“晓别蛩声黄叶寺,夜分渔火白苹洲。”诗人通过描绘清晨黄寺中的蟋蟀声和夜晚江面上的渔船灯火等景象,展现了分别时刻的清幽与孤独。这种景象很容易唤起读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后,诗人通过“病余骨肉添新梦,归后风烟忆旧游”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对过去共度的美好时光的怀念。诗句中将自己和友人的内心情感细腻地传达出来,流露出诗人真挚的友情。
最后,诗人通过“何处何时又相见,青山长在水长流”表达了自己对重逢的期待和对友谊长久不变的祝愿。诗人运用山水意象作为情感的载体,使得整首诗情感深沉而富有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送清上人归苕溪》是南宋时期的诗人释行海所作。此诗创作于公元1174年左右,正值南宋与金国南北对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出家为僧,寻求心灵的慰藉。
释行海作为一位禅宗僧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地游历,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在这段时间里,他与清上人的交往甚密,两人一同探讨佛法、切磋诗文。这次离别时,他以诗相赠,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南宋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到了鼎盛阶段,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佛门,寻求心灵的慰藉。这一时期,禅宗成为了主流佛教派别之一,强调内心的觉悟和解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行海的这首诗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一种哲理:世间的一切别离都是为了重逢,这也是他对友情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