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诗
鸣蜩善择木,木美叶敷腴。
国于美荫中,自庆无他虞。
螳螂伺其便,欲进复趦趄。
怒臂俄一施,捕取如囚拘。
委身膏利吻,性命缠须臾。
均之细微物,一何强弱殊。
蜩科汝无识,自知其过欤。
物在宇宙间,谨默酒安居。
今汝独聒聒,书夜长喧呼。
汝闹力不足,彼静智有余。
胜负此决,谁谓汝非辜。
螳螂即得意,自谓零点良图。
那知仅一饱,燕鹊已窥觎。
出尔反乎尔,胡能独全躯。
乃知祸与福,不系巧与愚。
晓晓固不免,默默复何如。
置之不足道,燕坐观厥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鸣蝉善于选择树木,树上美丽叶子覆盖着肥厚的树液。
国家处于美丽的绿荫之中,自我庆幸没有其他的忧虑。
螳螂寻找机会准备行动,想要靠近却又犹豫不前。
愤怒地挥舞它的前肢,如同捕捉俘虏一样捕获了鸣蝉。
将鸣蝉交给美味的嘴巴,生命的终结只在须臾之间。
同样是微小的生物,为何它们的力量悬殊如此之大?
鸣蝉你可有智慧,知道自己的错误吗?
万物存在于宇宙之中,应当谨慎沉默安居乐业。
现在只有你不停地吵闹,日夜都在喧哗。
你的吵闹声不足以影响它人,但它的安静智慧却能让你失去生命。
胜负已经决定,谁能说你没有错呢?
螳螂得到了满足,自认为找到了好的方法。
它不知道这仅仅是一次饱腹,而燕雀已经开始觊觎它的位置。
燕雀曾经欺骗过螳螂,怎么能独自保全自己的身躯呢?
然后我们知道祸与福,并不取决于聪明还是愚蠢。
你总是不停的吵闹,但是保持沉默又会怎么样呢?
这些都不值得去谈论,静坐静观万事的最初吧。
去完善
释义
1. 鸣蜩:指鸣叫的蝉。蜩,蝉。
2. 善择木:善于选择树木。这里指蝉选择美好的树木栖息。
3. 木美叶敷腴:树木美好,叶子肥硕。敷腴,植物生长茂盛的样子。
4. 国于美荫中:在国都(城市)的美好树荫下。这里比喻蝉生活环境的优越。
5. 无他虞:没有其他担忧的事。
6. 伺其便:等待合适的时机。伺,观察。
7. 欲进复趦趄:想前进却又犹豫不定。趦趄,徘徊不进的样子。
8. 怒臂俄一施:愤怒地举起前肢突然施展。怒臂,愤怒地举起手臂。俄,突然。
9. 捕取如囚拘:捉到并控制住就像囚犯被拘捕一样。
10. 委身膏利吻:将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利刃的嘴巴。膏,指利刃。
11. 性命缠须臾:生命在顷刻间受到威胁。缠,困扰。须臾,片刻。
12. 均之细微物:同样是微小的生物。均,同样。
13. 一何强弱殊:为什么强弱差别如此大。一何,多么。
14. 蜩科汝无识:蝉啊,你是没有意识到。科,指事情的事实或道理。
15. 自知其过欤:知道自己的错误吗?
16. 物在宇宙间:万物存在于宇宙之中。
17. 谨默酒安居:谨慎沉默地生活在自己的居所。酒安,安静地生活。
18. 今汝独聒聒:现在你却独自吵吵闹闹。聒聒,吵闹的声音。
19. 书夜长喧呼:白天黑夜都在大声喧闹。书夜,昼夜。
20. 汝闹力不足:你的吵闹声显得力量不足。
21. 彼静智有余:那些安静下来的却显得智慧有余。
22. 胜负此决:胜败在此就决定了。
23. 谁谓汝非辜:谁说你没有过错呢。
24. 自谓零点良图:自以为有巧妙的策略。零,通“玲”,精巧。
25. 那知仅一饱:哪知道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26. 燕鹊已窥觎:燕雀已经窥视着你的位置了。
27. 出尔反乎尔:你这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对待你。出尔反尔,原意是反反复复地改变做法和主张。
28. 胡能独全躯:怎么能确保自己独善其身呢。胡能,怎么能够。
29. 乃知祸与福:才知道灾祸和幸福。
30. 不系巧与愚:不在于是否聪明或愚蠢。系,关联。
31. 晓晓固不免:只知道吵闹是无法避免的。晓晓,吵闹不休。
32. 默默复何如:保持沉默又能怎么样呢。
33. 置之不足道:把这些事情放在一边不去谈论。置,放。
34. 燕坐观厥初:安然静坐,观察事物的起始。燕坐,安然静坐。厥初,起始。
去完善
赏析
《螳螂捕蝉诗》是一首寓言诗,作者通过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表达了自然界的弱肉强食和人生哲学的道理。这首诗的诗歌技巧娴熟,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作者通过对鸣蜩、螳螂和燕雀等生物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和生存竞争。鸣蜩选择了美好的树木栖息,自以为安全无忧;而螳螂则趁机捕食鸣蜩,尽显强者的风采;然而螳螂得意的瞬间,却被燕雀窥视,揭示了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这种层层深入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哲理思考。
其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他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存的艰难,以及弱者和强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作者也批判了鸣蜩的自大和无知的言论,认为它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观点表明了作者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度理解和独到见解。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沉默是金”的人生智慧。他认为,鸣蜩的喧闹只会招致灾祸,而保持沉默才能全身而退。这种观点强调了在生活中,低调、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
总之,《螳螂捕蝉诗》以生动的寓言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文素养。这首诗歌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螳螂捕蝉诗》是南宋诗人袁甫于公元1254年创作的一首寓言诗。这首诗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国家政治、社会矛盾的关注和忧虑。在公元1254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内有朝政腐败、民生疾苦,外有蒙古军队的侵扰。作为诗人,袁甫时刻关注国家命运,希望以自己的诗歌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他在这首诗中将昆虫世界比作人类社会,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揭示了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道理。总的来说,《螳螂捕蝉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社会矛盾,用寓言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