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送辛大卿知福州
楼头尊酒送将行,楼下江潮意未平。
漠漠南天垂雨脚,阴阴长夏作秋声。
杜陵恋阙心应苦,楚客思君泪合倾。
莫倚轻红宜重碧,男儿报国在尊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楼顶摆下送别宴,楼下江水波涛汹涌仍未平息。南方的天幕渐渐被雨滴覆盖,炎热的夏天仿佛已经听见了秋天的声音。杜甫怀念故乡的忧虑定然辛苦不已,而楚地的游子想着您,泪水已然涌上心头。别让轻易离开的念头压过对国家的忠诚,男子汉报效国家应该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
去完善
释义
1. 包山:位于湖南岳阳,是东汉马融在此讲学之地。
2. 辛大卿:指时任提点福建刑狱的大臣辛弃疾。
3. 知福州:指担任福州知府的职务。
4. 楼头尊酒:高楼之上的美酒佳肴。
5. 江潮:指钱塘江的海潮。
6. 漠漠:弥漫无际的样子。
7. 南天:指南方天空。
8. 雨脚:细雨。
9. 阴阴:阴暗潮湿的环境。
10. 长夏:夏季。
11. 秋声:秋天的风声。
12. 杜陵:即杜甫,此处用杜甫之典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13. 恋阙:怀恋朝廷。
14. 楚客:本指屈原,这里代指离别的友人。
15. 轻红:指花朵盛开。
16. 宜:应该。
17. 重碧:指美酒的色泽。
18. 男儿报国:指男子应当为国家尽忠效力。
19. 尊生:珍惜生命。
去完善
赏析
《包山送辛大卿知福州》是南宋诗人项安世的送别诗。首联描述了离别时的场景,诗人与友人立于高楼之上,举杯告别,而楼下的江潮依然汹涌澎湃,象征着友情之深;颔联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离的惆怅心情,同时也暗含了对未来的担忧;颈联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和不舍之情;尾联则激励友人要以国家为重,肩负起报国的重任。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包山送辛大卿知福州》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诗人项安世正身处政治、文化繁荣的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此时他担任太学正一职,负责教授儒家经典。然而,他并未完全沉浸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中,而是时刻关注着国家局势和社会现实。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正面临着金兵入侵的压力,民生凋敝,经济形势严峻。
诗人以“包山”作为送别地点,寓意深刻。包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毗邻太湖,景色秀丽。这里曾是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屯兵之地,后来成为北宋范仲淹抗击西夏的基地。在南宋时期,包山地区已成为军事要塞,为防御金兵南下而设立防线。选择在这里送别友人,既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传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