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叙志示翟处士
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
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失路青门隐,藏名白社游。
风云私所爱,屠博暗为俦。解纷曾霸越,释难颇存周。
晚岁聊长想,生涯太若浮。归来南亩上,更坐北溪头。
古岸多磐石,春泉足细流。东隅诚已谢,西景惧难收。
无谓退耕近,伏念已经秋。庚桑逢处跪,陶潜见人羞。
三晨宁举火,五月镇披裘。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轻时对各种新奇事物充满好奇,总是多方面涉猎。渴望登高望远,观测星象。熟悉经典文章期待被国家征用,学习剑术以求封侯拜相。多次离开家乡谋求功名,却无所获。
中年时遭遇战乱,不再追求往昔的梦想。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隐姓埋名,闲逛于白社等地。内心渴望建功立业,却因世事无奈而深藏功与名。常为人排忧解难,像是霸王之勇又似周公之智。
年岁渐长,回想往事如浮云般短暂。归隐田园,安居一偶。在田间小路上散步,品味泉水流淌的春日气息。深知昔日光阴已逝,担心未来难以把握。
不要计较得失,毕竟时光荏苒。效仿古人,充实内心。在这美好的大自然里,体验生活的乐趣,忘却忧虑和烦恼。
去完善
释义
1. "弱龄":指年少时期。
2. "慕奇调":对奇特事物的喜爱与追求。
3. "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意指登高望远、观察天文气象的行为。
4. "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表明作者年轻时追求功名的心情。
5. "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作者不断奔波于全国各地寻求发展机会的情景。
6. "青门":这里借指古代长安城东南方向的城门。
7. "白社":地名,位于洛阳城外,这里有隐居者的居所。
8. "风云":指国家大事。
9. "屠博":泛指学者、文人等。
10. "解纷曾霸越,释难颇存周":表示自己曾在越国担任过类似宰相的职务,协助君主处理政务。这里用了“霸越”和“存周”两个典故,表示自己在政治上的成就。
11. "晚岁聊长想":指作者在老年时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与思考。
12. "生涯太若浮":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业和生活如同梦境般虚幻。
13. "东隅":指东方日出之处,这里用来代指青春年华。
14. "西景":指西方日落之处,这里用来代指老年时光。
15. "退耕":指隐居田园的生活。
16. "庚桑逢处跪":化用《孟子·公孙丑下》中"庚桑楚越人"的故事,表达作者谦逊的态度。
17. "陶潜见人羞":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表示自己并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过着恬淡的生活。
18. "三晨":指三个早晨。
19. "五月镇披裘":表示一年四季都过着简朴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是王绩晚年的一首自叙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一生的波折与志向的转变。从年少时的求仕之心,到中年的丧乱隐逸,再到晚年的田园生活,王绩以丰富的经历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自我形象。
首联“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描述了诗人年少时对知识的向往和对技艺的研习。颔联“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表现了他对天文、地理等学问的热爱,以及志在高远的抱负。颈联“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学识和武艺获得功名的心情。
然而,在遭遇丧乱之后,诗人选择了隐居。尽管他内心仍保有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如“失路青门隐,藏名白社游”),但更多的时候,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如“风云私所爱,屠博暗为俦”)。此后的生活主要围绕着田园农耕、读书交游,以及关心百姓的生活(如“解纷曾霸越,释难颇存周”)。
尾联则表现了诗人晚年回归田园、安享生活的愿望,并借用了古代贤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人生的信念。整首诗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卓越的人生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605年至619年之间,当时正值隋朝末年,战乱频发,民不聊生。
在这个时期,王绩的生活经历了很多波折。他曾任隋朝的秘书省正字、太乐丞等职,后因官场黑暗,辞官回乡。此后,他又在家乡绛州龙门担任司户参军,但不久便因疾辞官。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中举。直到唐太宗即位后,他才被任命为蜀王府司马,但由于不适应官场生活,不久又辞官回乡。
这个时期的王绩,对世事看得很透彻,他对名利看得很淡,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他的诗歌创作也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在这首《晚年叙志示翟处士》中,他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为典范,表达了对自己晚年的期许和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