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仙山刚公新创香林
佛说菩提泉,其性本澄澈。
人乃无芜秽,谁能还莹洁。
我观浸碧泉,泓渟贮芳冽。
恰如老师心,风止云迹灭。
忆昔著诗句,无乃太疎拙。
弹指二十年,相看头已雪。
老师辟新轩,眼方颇虚彻。
得得穴山窦,一脉引幽绝。
清泚贯花径,冷暖资众啜。
一动一以静,谁盈复谁竭。
水性本不殊,地势差有别。
即此两水间,尽是广长舌。
学子来问话,当以无说说。
但见香林香,薰蒸千万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佛说法之智慧源泉,本质清净明澈;人类心灵若是纯洁无瑕,便能回复至明亮洁净的状态。我观察那清澈的泉水,美丽的景色贮藏在幽香中,就像您的心灵一样平静安宁。回想过去的诗句,实在有些过于疏简粗拙。时光荏苒二十载,如今我们白发苍苍。
老师新居宽敞明亮,寻得幽深之处的小溪,清澈水流贯穿花径,冷暖适足众人品尝。动静之间,充盈与贫乏交替出现。水的特性本来相同,因地势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这两处水源之间,都是无尽的智慧之语。学生们前来请教,应当以无言的方式回答他们。在这里感受那来自香林的香气,熏陶着无数树叶。
去完善
释义
1. 仙山:泛指神仙居住的山,此处借指寺庙所在的山中仙境。
2. 刚公:作者的友人,刚毅果断的人,此处借指作者的朋友。
3. 香林:指寺庙附近的树林,因寺庙多焚香料而带有香气,故称香林。
4. 菩提泉:佛教中传说的一种泉水,源于佛寺,具有灵性。
5. 无芜秽:没有污浊杂乱之物,形容环境的洁净。
6. 莹洁:洁白明亮的样子。
7. 泓渟:水面平静的样子。
8. 贮芳冽:储存清凉的香气。
9. 老师:对师长、前辈的尊称。
10. 风止云迹灭:比喻内心的宁静与淡定。
11. 无乃:表示反问或猜测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岂不是”。
12. 弹指:表示时间短暂,顷刻之间。
13. 相看:互相对视,这里指互相了解对方的情形。
14. 头已雪:形容头发变白,形容年纪已大。
15. 虚彻:空旷明亮的景象。
16. 得得:不断寻找探索的意思。
17. 穴山窦:在山中挖掘洞穴作为通道。
18. 一脉引幽绝:一条小溪流引导人们走向幽深的地方。
19. 清泚:清澈的水流。
20. 冷暖资众啜:意指水流供众人品尝,体会人生的冷暖。
21. 广长舌:佛教中佛说法时的形象用语,比喻佛法无边无际,广大无边。
22. 学子:求学的人。
23. 问话:请教问题。
24. 无说说:无法言说的意境,是禅宗的一种说法方式。
25. 但见香林香:只看到香林里的香气弥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仙山刚公新创的香林寺。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寺庙周边的美丽景象和洁净的心灵世界。首先,诗人通过描述佛家的清泉,展现了其清澈纯净的特点。接着,诗人把这种纯净的水质比作老师的心胸,表达了老师内心的纯洁无瑕。随后,诗人回忆了自己当年写诗的青涩,感慨时光流逝。在诗歌的最后部分,诗人通过对香林寺周边景色的描绘,强调了山水之间的微妙联系,并借此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整首诗用词精炼,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古诗词的独特见解和高超技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赠仙山刚公新创香林》是宋代诗人王柏所作。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2世纪左右。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宋金对峙时期,也是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诗的作者王柏,是南宋的一位著名学者和诗人,他的生活经历丰富,学识渊博。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而辞官归隐,专注于学术研究。他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哲学等方面的问题。
在王柏生活的时代,道教和佛教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士人、知识分子都受到这些宗教思想的影响,他们通过对道、佛的研究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对世界的理解。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宗教氛围紧密相连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