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醉石

标题包含
醉石
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 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千仞山峰前有一溪水相伴,晨曦中的绿意带来丝丝凉意。 谁能料到一块小小的石头竟有如此深情厚谊,它曾陪伴陶渊明步入醉人的梦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程师孟: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 万仞峰前:形容山峰高耸,这里指庐山。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 3. 一水傍:一条河流在山的旁边流淌。 4. 晨光翠色:清晨阳光照射下翠绿的山色。 5. 清凉:凉爽的感觉,这里用来形容山间的气候。 6. 谁知:有谁能知道。 7. 片石多情甚:这块石头充满了深情。 8. 曾送渊明入醉乡:曾经帮助陶渊明进入醉态的世界。渊明,即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隐逸著称,喜好饮酒。醉乡,指陶醉于美酒之中,这里是用来形容陶渊明沉醉于山水田园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醉石》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并寓含哲理的诗歌。诗人程师孟以万仞峰前的一水傍、晨光翠色为背景,巧妙地将这一片美景与古代名士陶渊明的饮酒习惯相结合,形象地展现出大自然的优美与宁静,以及陶渊明超脱世俗纷扰、寄情山水的隐逸之志。 在诗中,“片石”是主要意象,象征着自然界的无声之美和陶渊明的隐逸之心。这种“多情甚”的表达方式,既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也传达了大自然对于人的情感共鸣。最后一句“曾送渊明入醉乡”则点明了主题,表达出陶渊明在山水的陪伴下,陶醉于美酒之中的境界。 总体而言,《醉石》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陶渊明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情感寄托于具体的景物之中,使整首诗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醉石》是南宋诗人程师孟的一首描绘江畔秋景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光宗时期(约公元1190年)。这一时期的南宋,虽然国力相对较弱,但由于采取了相对保守的外交政策,国家政治较为稳定。 程师孟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他在年轻时曾担任过县尉、主簿等地方官职。在官场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清廉正直的品质,为人民谋福祉。然而,由于他的刚正不阿,使得他在仕途上备受排挤。在他晚年时期,由于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他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从而创作出了许多抒发胸臆的诗篇,如《醉石》。 在《醉石》这首诗中,程师孟通过对江边醉石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壮志难酬、空有报国之志的感慨。同时,他也通过对江畔秋景的描绘,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