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堤曲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家在美丽的横塘,桂花飘香的季节,红纱轻舞。
我梳起高高的云鬓,明月在我耳边熠熠生辉,犹如耳饰。
清风拂面,吹起了莲花般的涟漪,江畔春色宜人。大堤之上,留下我们这对来自北方的恋人。
你品尝着鲜嫩的鱼尾,我品味着美味的猩猩唇。
不要提到那遥远的襄阳古道,因为那里归帆稀少。
就像今天的菖蒲花开得正艳,而明天枫叶就要渐渐老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横塘:泛指水乡,是古代诗词中的常用意象。
2. 青云:比喻高官显爵。
3. 绾:盘绕,系结。
4. 鲤鱼的尾部:形容鲤鱼美味的部分,这里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5. 猩猩的嘴唇:形容美女的红唇,这里用来比喻美女。
6. 襄阳道:古代南北交通要道,这里指代北方。
7. 菖蒲花:即菖蒲的花,寓意着时光流逝。
8. 枫树老:枫叶在秋天变红,象征着岁月沧桑。

去完善
赏析
《大堤曲》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描绘男女爱情的诗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居住在横塘的少女形象,她头戴青云,耳佩明月,美丽动人。而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她与心上人在大堤上共渡美好时光,共享美食。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菖蒲花开,枫树叶子老化一样,爱情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化。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爱情故事画卷,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和爱情的脆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堤曲》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时期(公元806年-820年)。
此时的大唐帝国已经不复昔日繁荣,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边境战事不断。李贺在长安任职期间,目睹了种种社会矛盾,内心痛苦不已。他怀抱着报效国家、拯救苍生的理想,却深感无力回天。在这种背景下,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大堤两岸的美丽风光,以及人生短暂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现实中他却屡遭排挤,难以施展才华。他曾多次献书朝廷,期望得到重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他辞官回乡,病逝于家乡昌谷。《大堤曲》成为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千古名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