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中夏
草中得路便藏身,不入他家水牯群。
弹指一声为号令,低头问讯当慇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草丛里找到小路就可以隐藏起来,不用混入别人的牛群。
用弹指作为信号,低下头问候时要显得恭敬热情。
去完善
释义
草中得路便藏身:指在草丛中找到一条可以隐藏自己的道路。草,这里指的是杂草丛生的环境;得路,找到一条道路。
不入他家水牯群:不愿意加入其他人的群体或团队。他家,别人的家,这里比喻其他人或团体;水牯群,水牯牛群体的简称,这里比喻一般的群体或团队。
弹指一声为号令:用弹指的声音作为行动的信号。弹指,手指快速弹动的动作;号令,发出的命令或信号。
低头问讯当慇懃:对人表示恭敬和尊敬的态度。低头,低下头,表示尊敬;问讯,询问信息,这里引申为与人交往;慇懃,殷勤,表示热情周到。
去完善
赏析
《庵中夏》这首诗描绘了释梵琮在夏日庵中的生活情境。诗人以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展现出自己在宁静的寺院生活中的淡泊与超脱。
首句“草中得路便藏身”意味着诗人已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藏身在自然之中,与世无争,清净度日。次句“不入他家水牯群”则表达了诗人坚守自我,不愿随波逐流,盲目跟从他人的意愿。
接下来的“弹指一声为号令”是描述诗人在庵中的日常修行,他用手势发出指令,低调而内敛。末句“低头问讯当慇懃”描绘出诗人谦虚、恭敬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人世众生平等尊重的心态。
全诗虽然字面意义简单,但意境深远,蕴含了诗人的出世态度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庵中夏》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释梵琮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1127年-1279年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经历了北宋灭亡、金兵南侵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民间生活困苦,佛教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释梵琮作为一位僧侣诗人,他的人生际遇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他在庵中修行,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在这种背景下,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民众的同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庵中夏》这首诗中,释梵琮通过对庵中夏日的描绘,表达了他在艰难环境中坚守信仰的决心。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庵中的自然风光,如“草木长深谷,禽鱼乐小塘”等诗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他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如“流年春梦过,世态海云忙”等句,表达了他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