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行
龙池山头唤龙起,见说花开龙亦喜。
喜将一雨洗山光,晓涨初分两谿水。
东山渡桥烟霞簇,山半亭台艳桃李。
入门一径海棠花,红玉为枝霞作蘂。
仙花自有龙麝气,拂拂晴风香十里。
木兰高下色不同,青紫朱绿黄白红。
游人隠映锦绣谷,山鸟动摇霜雪丛。
我来酌泉弄花树,花光正在水影中。
君不见三碉城边百草热,渡泸将军不得歇。
何似两仙樵斧郎,一局坐忘春昼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龙池山的山顶呼唤龙,传说花开之时,连龙也会欣喜。
高兴地用一场大雨清洗着山间的美景,天刚亮时溪流上的水涨落,使它们相隔更远。
东山渡口上烟霞缭绕,山上半腰处亭台掩映在桃花李花之间。
一进大门便是一条满布海棠花的小路,红花如宝玉般镶嵌在霞光般的枝叶间。
这仙境般的鲜花自有龙的麝香味,散发着十里的香气。
木兰花高低错落,色彩各不相同,有青、紫、朱、绿、黄、白、红等。
游人在如同锦绣的山谷里若隐若现,山鸟在霜雪中来回跳动。
我来此取泉水欣赏花朵树木,花朵的影子正倒映在水中。
你没有看到三碉城的周围草木繁荣,渡过泸水的将军也无法停息。
哪比得上这两位砍柴的仙人,在此享受春天静谧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东山行》是唐代诗人李石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下面是每句诗的注释:
1. 龙池山:位于江苏宜兴的一座名山,相传有龙栖息于此。
2. 龙起:传说山中龙苏醒,象征春天的到来。
3. 花开:指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
4. 一雨:一场春雨。
5. 洗山光:洗涤山川的明媚风光。
6. 晓涨:清晨的河水上涨。
7. 两谿水:指龙池山的两条溪流。
8. 东山渡桥:位于东山的一处古桥。
9. 烟霞簇:形容烟雾与霞光交织的美景。
10. 亭台:山上供人休息的亭子和楼台。
11. 桃李:桃树和李树,代表春天的花朵。
12. 海棠花:一种春季开花的植物,又名苹果花。
13. 红玉为枝霞作蘂:形容海棠花的红色花瓣和霞光般的花蕊。
14. 龙麝气:麝香般的香气,此处指花香。
15. 拂拂晴风:轻轻吹拂的晴天微风。
16. 木兰:又称木莲,一种春季开花的植物。
17. 高下色不同:指木兰树高低错落,花朵颜色各异。
18. 青紫朱绿黄白红:描述木兰花的各种颜色。
19. 锦绣谷:比喻山间繁花似锦的景象。
20. 山鸟动摇霜雪丛:描述山鸟在霜雪丛中飞动的情景。
21. 我来酌泉弄花树:指诗人来到山泉边欣赏花朵。
22. 水光:指水面反射的光线。
23. 三碉城:位于四川甘孜的一座古城。
24. 百草热:形容夏天草木生长的旺盛景象。
25. 渡泸将军:东汉名将马援,曾率军南渡泸水。
26. 两仙樵斧郎:指传说中的两位仙人,以砍柴为生。
27. 一局坐忘:表示暂时忘记世俗的烦恼。
去完善
赏析
《东山行》是南宋诗人李石所作的一首描绘春日景色的山水诗。全诗以轻松明快的笔触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龙池山一带的春光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首联“龙池山头唤龙起,见说花开龙亦喜”,作者以龙池山作为切入点,通过拟人化的方式,将山与龙联系起来,表达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颔联“喜将一雨洗山光,晓涨初分两谿水”,描述了春雨过后,山间景色变得更加清新明朗,两溪流水涨,进一步突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颈联“东山渡桥烟霞簇,山半亭台艳桃李”,诗人从远景转入近景,描绘了东山一带的美景:烟雾缭绕的桥、半山腰的亭台以及盛开的桃花和李花,画面丰富多样,充满诗意。尾联“我来酌泉弄花树,花光正在水影中”,则以细腻的笔触展示诗人在此美好景致中的惬意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优美,既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又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是一首值得一读再读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山行》是唐代诗人李石的组诗作品,创作于公元850年前后。这一时期,正值唐宣宗在位期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文人,李石在这一时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这首诗中,李石通过对东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政治抱负的期许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东山位于今江苏苏州市境内,相传为舜耕之地,历来被视为吉祥之兆。李石在这里借用东山之名,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然而,现实的黑暗让他意识到这种愿望难以实现,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石正面临着人生的转折点。他原本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但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在这种背景下,他以东山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