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合清口
风叶初疑雨,晴窗误作明。
穿林出去鸟,举棹有来声。
深渚鱼犹得,寒沙雁自惊。
卧家还就道,自计岂苍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吹过树叶时,起初我以为是下雨了;在晴朗的窗户前,误以为阳光照进来。
穿过树林离去的鸟儿,摇起船桨就能听到它的声音。
水深的湖中鱼儿依然能找到生活,寒冷的沙滩上,大雁却似乎受到了惊吓。
在家里躺着思量着如何去寻道,我怎么能只为苍生而活着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宿:住宿,过夜。
2. 合清口:地名,位于江苏宿迁境内。
3. 陈师道: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元祐时期太学博士。
4. 风叶:指风吹树叶的声音。
5. 初疑雨:刚开始以为是下雨了。
6. 晴窗:晴朗的窗户。
7. 误作明:误以为天已经明亮了。
8. 穿林:穿过树林。
9. 出去鸟:从树林飞出去的鸟。
10. 举棹:举起船桨。
11. 有来声:传来划桨的声音。
12. 深渚:水深的湖泊或河流地带。
13. 鱼犹得:鱼儿还能获得食物。
14. 寒沙雁自惊:寒冷沙滩上的大雁受到惊吓。
15. 卧家:在家休息。
16. 就道:靠近道路。
17. 自计岂苍生:自己考虑的问题难道只是普通百姓的事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宿合清口》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夜宿河口的情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动物活动和自身心境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夜景画卷。
首联“风叶初疑雨,晴窗误作明”,通过树叶的摇曳和窗户的光线变化,展现了天气的瞬息万变。诗人用“初疑雨”和“误作明”表达了对于天气变化的主观感受,也反映出作者对周围环境敏锐的观察力。
颔联“穿林出去鸟,举棹有来声”,描述了林间鸟儿振翅飞出以及船桨划水发出的声响。这两句诗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生动地呈现了宁静夜晚中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颈联“深渚鱼犹得,寒沙雁自惊”,以鱼儿在水中畅游和雁群在沙滩上受到惊吓为意象,进一步展示了河口周边的生态环境。这一联不仅表现了动植物之间的互动,还通过“犹得”和“自惊”传达出自然界中的生灵在面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应对。
尾联“卧家还就道,自计岂苍生”,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内心活动。诗人思家之情油然而生,但他又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能仅仅考虑个人的情感。这种矛盾心理使这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合清口》是北宋诗人陈师道在公元1094年所作的一首诗。当时他正担任徐州教授一职,因为生活困顿而不得不离家前往首都汴京寻求出路。在这漫长的旅途中,诗人来到了合清口这个渡口暂歇,引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和身世感慨。
此时正值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生疾苦。新党得势后大力推行变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陈师道作为保守派的文人,对现实深感忧虑。他的个人经历也充满波折,早年的科场失利使他一度沉湎于山水诗画之间。然而生活的压力迫使他步入仕途,却因政见不合而备受排挤。这种人生的无奈与时代的悲凉相互交织,形成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底色。
《宿合清口》以哀婉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夜色中的孤独与迷茫,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这首诗既是对诗人个人经历的写照,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共同命运的象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