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白鹿观应制
凤舆乘八景,龟箓向三仙。日月移平地,云霞缀小天。
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花洞留宸赏,还旗绕夕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马车穿越了八大胜景,古老的龟甲图案指向了三位神仙。太阳和月亮在平坦的土地上移动,云彩和霞光点缀着这个小世界。
金色的孩子举着紫色的药丸,白色的女神献上绿色的莲花。在花丛中的洞穴里留下了皇帝的欣赏,而返回的旗帜围绕着傍晚的烟雾。
去完善
释义
凤舆:皇帝的车驾。 八景:指天空中的八个方位。
龟箓:神仙的符箓,龟甲上刻画着神秘的文字。 三仙:三位仙人,通常指的是神话传说中的神仙。
金童:神话中为神仙服务的童子。 擎:举着。 紫药:传说中神仙所服用的丹药。
玉女:神话中为神仙服务的女子。 青莲:佛教象征智慧的莲花。
花洞:山中幽深的洞穴。 宸赏:皇帝的赏赐。
还旗:帝王仪仗的标志之一,有华盖、龙凤扇等。 绕:围绕着。 夕烟:傍晚时分的炊烟或烟雾。
去完善
赏析
《幸白鹿观应制》是唐代诗人徐彦伯的一首五言律诗,描述了皇帝在白鹿观的游幸场面。首联描绘了皇帝的仪仗队和道士们的形象;颔联以日月、云霞等意象衬托出白鹿观的高雅气质;颈联写道士们为皇帝献上灵药和莲花;尾联则描绘了皇帝离去的场景,夕阳下留下龙旗的影子。整首诗体现出皇家气派,展现了皇帝与道教之间和谐的关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幸白鹿观应制》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人徐彦伯的作品,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当时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国泰民安,文化艺术繁荣。徐彦伯作为朝廷官员,经常受到皇帝的召见和赏赐。
在这个时期,徐彦伯的人生际遇可谓是如日中天。他不仅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而且与当时的文人墨客相交甚欢,共同探讨文学艺术的奥秘。他的作品深受皇帝和宫廷文人的喜爱,因此得以在宫廷内外广为流传。
从时代背景来看,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玄宗本人就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他对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他的倡导下,唐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彦伯创作了这首《幸白鹿观应制》,以此来歌颂皇帝的圣明和大唐的盛世。诗歌通过描绘皇帝巡游白鹿观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和国家的忠诚与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