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闺

标题包含
春闺
戍客戍清波,幽闺幽思多。暗梁闻语燕,夜烛见飞蛾。 宝鸭藏脂粉,金屏缀绮罗。裁衣卷纹素,织锦度鸣梭。 有使通西极,缄书寄北河。年光只恐尽,征战莫蹉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守边的士兵守卫着平静的河流,深闺里的女子心中思绪万千。阴暗的房梁上,燕子在低声呢喃,夜晚的烛火映照着飞蛾翩翩起舞。珍奇的鸭子收藏着脂粉,金色的屏风镶嵌着华丽的丝织物。裁剪衣裳,卷起如纹素的布料,织锦绣缎,时光在梭子之间流逝。使者已经动身去往西方的尽头,书信亦寄往北方的河畔。只是担心年华易逝,战事不停,勿让岁月蹉跎。
去完善
释义
1. 戍客:指出征的士兵或军人。 2. 清波:指清澈的水流,这里可能指边疆的河流。 3. 幽闺:深闺,指女子居住的内室。 4. 暗梁:光线暗淡的房梁。 5. 宝鸭:指的是古代化妆用的鸭蛋形的铜镜,也称为“鸭形镜”。 6. 脂粉:用于化妆的物品,如口红、胭脂等。 7. 金屏:镶嵌着金银丝线的屏风。 8. 绮罗:华美的丝绸衣物。 9. 裁衣:指裁剪衣裳。 10. 纹素:纹缬、素白,指纺织品的花纹图案。 11. 织锦:用彩色丝线在织机上织成的精美绸缎。 12. 鸣梭:梭子在织布机上来回撞击的声音。 13. 西极:指西方边远的地方。 14. 缄书:书信,信封。 15. 北河: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16. 年光:年华,时光。 17. 蹉跎:时间白白地流逝,虚度光阴。
去完善
赏析
《春闺》是唐代诗人徐彦伯创作的一首描绘古代女子思念戍边丈夫的诗。全诗通过对春天闺房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女性在孤独寂寞中的焦虑与担忧,以及对远方丈夫的深情牵挂。 首联“戍客戍清波,幽闺幽思多”点明主题,描述了士兵在遥远的边疆戍守,而家中的妻子则充满了深深的思念。其中“幽思多”三字巧妙地传达了女子内心的忧愁和孤独。 颔联“暗梁闻语燕,夜烛见飞蛾”通过春天的景象进一步表达了女子的寂寞之情。燕子在暗梁下呢喃,飞蛾在灯火旁飞舞,这些生动的画面反映出女子内心的空虚和对丈夫的盼望。 颈联“宝鸭藏脂粉,金屏缀绮罗”描绘了女子精心打扮自己的情景,尽管她努力用脂粉和华丽衣物来掩饰心中的忧虑,但仍然无法摆脱对远方的牵挂。 尾联“有使通西极,缄书寄北河。年光只恐尽,征战莫蹉跎”抒发了女子希望丈夫平安归来的愿望,并提醒他在外要珍惜时光,勿虚度年华。这里,作者以传递书信的使者作为象征,寄托了女性的期待和叮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闺》是初唐诗人徐彦伯的一首五言诗,大致创作于公元7世纪至8世纪初的贞观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唐帝国刚刚建立,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也日渐昌盛。徐彦伯身处这一时代背景下,一方面深受朝廷的重视,历任官职;另一方面,他也关注民生疾苦,抒发家国情怀。 这首诗描述了春日闺房中的女子等待出征的丈夫归来的情景。通过描绘庭院里的花朵、蜜蜂、蝴蝶等景象,表现了春日的美好与宁静。然而,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女主人公却因思念远行的丈夫而黯然神伤,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争的担忧。 在贞观时期,大唐帝国对外扩张,对内实行府兵制,军事行动频繁。因此,许多家庭面临着亲人远征、妻子独守空闺的困境。徐彦伯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一时期的民生疾苦,抒发了人们渴望和平、团圆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