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墓
大位天下宝,维贤国之镇。
殷道微而在,受辛纂颓胤。
山鸣鬼又哭,地裂川亦震。
媟黩皆佞谀,虔刘尽英隽。
孤卿帝叔父,特进贞而顺。
玉床逾皜洁,铜柱方歊焮。
奉国历三朝,观窍明一瞬。
季代猖狂主,蓄怒提白刃。
之子弥忠谠,愤然更勇进。
抚膺誓陨越,知死故不恡。
已矣竟剖心,哲妇亦同殉。
骊龙暴双骨,太岳摧孤仞。
周发次商郊,冤骸悲莫殣。
锋劒剿遗孽,报复一何迅。
驻罕歌淑灵,命徒对旅榇。
自尔衔幽酷,于嗟流景骏。
丘坟被宿莽,坛戺缘飞燐。
贞观戒北征,维皇念忠信。
荒坟护草木,刻桷吹煨烬。
代远恩更崇,身颓名益振。
帝词书乐石,国馔罗芳衅。
伟哉烈士图,奇英千古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伟大的位置是天下瑰宝,维系国家的安定。
商朝的道德渐渐丧失,纣王继承颓败的后裔。
大山鸣响,鬼神哭泣,大地开裂,江河震荡。
轻慢侮弄都是奸臣,恭敬有礼的都是英雄豪杰。
孤立的官员和皇亲贵戚们,都是忠诚和顺从的人。
玉石床铺超过洁白无瑕,铜柱子在燃烧中闪闪发光。
为国家服务历经三代,观察事物的诀窍只是一瞬间的事。
末代的疯狂君主,满怀愤怒提着刀。
那人在忠诚正直的道路上前进,愤怒地勇往直前。
拍打着胸膛发誓赴汤蹈火,明知会死也不吝啬生命。
已经无法挽回,那人被剖心了,有智慧的妇人也为他而死。
恶龙吞食了两人的骨头,高山崩塌了。
周武王的部队到达商郊,悲惨的死尸无人掩埋。
用剑铲除了剩余的祸患,复仇来得如此之快。
把他们的尸体带回,命令士兵为他们守灵。
从那以后承受着黑暗的痛苦,哎,时光过得太快了。
坟墓上覆盖着野草,台阶边缘环绕着闪烁的磷火。
贞观时代告诫不要北伐,皇帝怀念忠诚守信的人。
荒芜的坟墓守护着草木,雕刻的椽子只剩下炭灰。
年代久远,恩情更高,身体衰退,名誉却越发显耀。
皇帝的碑文写在石头上,国家的宴席陈列着芬芳的祭品。
真是伟大啊,英勇烈士的画像,奇伟的英雄永远受人尊敬。
去完善
释义
大位:天子之位,此指纣王。
天下宝:形容天下的宝贵所在。
维贤国: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守护国家。
殷道微而在:指殷商末期,道德沦丧。
受辛:纣王的名字。
纂颓胤:继承衰落的皇室血统。
山鸣鬼又哭,地裂川亦震:形容比干死后的情景。
媟黩:亵渎,污秽。
佞谀:奸臣阿谀奉承。
虔刘:杀戮。
英隽:有才德的人。
孤卿:称比自己年长的人。
帝叔父:皇帝的叔父,此处指比干。
特进:封赏的特殊待遇。
贞而顺:正直顺从。
玉床逾皜洁,铜柱方歊焮:形容朝廷的繁华。
奉国历三朝:为国家效力经历三代君主。
观窍明一瞬:洞察细节明晰瞬间。
季代猖狂主:末世荒淫无道的君主,此处指纣王。
蓄怒提白刃:表示愤怒并准备进攻。
之子弥忠谠:这个人极其忠诚且正直。
愤然更勇进:慷慨激昂,勇往直前。
抚膺誓陨越:拍胸发誓决死效忠。
知死故不恡:明知会死也不吝惜生命。
已矣竟剖心,哲妇亦同殉:最后比干被剖心而死,他的妻子也一起殉情。
骊龙暴双骨,太岳摧孤仞:比喻恶势力的残暴和比干的刚正。
周发次商郊,冤骸悲莫殣:周武王攻打纣王,为比干的冤魂感到悲哀。
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迅速铲除邪恶势力,为比干复仇。
驻罕歌淑灵,命徒对旅榇:让人停住对英雄的美颂,命令徒弟为比干的尸体安排棺木。
自尔衔幽酷,于嗟流景骏:感叹比干的悲惨遭遇和时光的无情流逝。
丘坟被宿莽,坛戺缘飞燐:比干的坟墓被杂草掩盖,神坛上布满了磷火。
贞观戒北征,维皇念忠信:贞观年间禁止出征北方,君王怀念忠诚守信的人。
荒坟护草木,刻桷吹煨烬:保护比干的墓地,让他的精神流传于世。
代远恩更崇,身颓名益振:时代久远恩情更加深厚,虽然比干身死但他的名声越发彰显。
帝词书乐石,国馔罗芳衅:用美好的词语书写在石头上,为国家祭祀摆设丰盛的食物。
伟哉烈士图,奇英千古徇:赞美比干的伟大事迹,他是一个传奇的英雄,万古流芳。
去完善
赏析
《比干墓》描绘了古代贤臣比干的忠诚形象。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殷商的衰败、暴君的残酷以及比干的英勇无畏。在诗歌中,诗人将历史的背景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壮烈的画面。
诗的开篇,诗人以“大位天下宝,维贤国之镇”表达了对比干的赞美,认为他是国家的珍宝和支柱。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殷商衰落的过程,暗示了比干的悲剧命运。在这个过程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山鸣鬼又哭,地裂川亦震”,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暴君纣王的昏庸无道,周围的奸佞小人横行,忠良之士却受到迫害。这里,诗人以“媟黩皆佞谀,虔刘尽英隽”来讽刺这种现象。然而,比干作为一位正直的臣子,始终坚守信念,不为世俗所动。
随后,诗人以“孤卿帝叔父,特进贞而顺”肯定了比干的品质,他是一位忠诚、坚定的人。同时,诗人还通过“玉床逾皜洁,铜柱方歊焮”的形象,展示了比干的高尚情操和坚定的信仰。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详细描述了比干的悲壮事迹。当纣王听信谗言,欲加害比干时,比干毫无惧色,毅然赴死。诗人用“抚膺誓陨越,知死故不恡”来形容比干的决心,表现出他的勇敢和坚定的信念。最后,诗人以“已矣竟剖心,哲妇亦同殉”揭示了比干的悲惨结局,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一位忠诚勇敢的贤臣形象,使读者为之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比干墓》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徐彦伯所创作的。这首诗以古代忠臣比干的墓地为背景,表达了对忠诚和英勇的赞美。根据史书记载,徐彦伯生活在唐玄宗时期,此期间社会繁荣,诗歌艺术达到了高峰。
在这个时间段内,徐彦伯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任侍御史、祠部员外郎等官职,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睦州司马。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识到了社会的黑暗面,更加坚定地相信忠诚勇敢的品质。
在徐彦伯生活的时代,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矛盾。统治者骄奢淫逸,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社会不公问题凸显。这使得许多文人志士开始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现状,推动公平正义,弘扬高尚品质。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彦伯创作了《比干墓》这首诗歌,以此来表达对忠诚和勇敢的赞美,呼吁人们传承这些美德,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