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特进李峤入都袝庙
特进三公下,台臣百揆先。孝图开寝石,祠主卜牲筵。
恩级青纶赐,徂装紫橐悬。绸缪金鼎席,宴饯玉潢川。
北斗分征路,东山起赠篇。乐池歌绿藻,梁苑藉红荃。
骑转商岩日,旌摇关塞烟。庙堂须鲠议,锦节伫来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新任的三公选拔中,朝廷大臣们首要考虑的是德行和能力。为此,打开古老的文献典籍寻找智慧,并安排祭祀活动以祈求神明启示。
任职的新人被赐予官服和绶带,整理好行李待命。他们一边在金鼎前忙碌准备宴席,一边在饯行会上相互道别。
北斗星辰引导着出征的路途,东山的诗人们则为他们谱写诗篇。乐池的歌声伴着绿水,梁苑的鲜花映衬着红色的草地。
官员们骑马前往商岩山,队伍的旗帜在关塞的云烟中飘扬。进入庙堂之前,他们要提出坚定的建议,而美好的时刻将在不久后再次相聚。
去完善
释义
【特进】官名。始见于西汉武帝时期,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诸卿之上。南北朝至宋以后,“特进”成为文散官的称号,地位在特进之下,金紫光禄大夫之上。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
【百揆】即百官。
【孝图】这里指的是画像。
【寝石】指墓葬前的神道碑。
【祠主】指祭祀时主持仪式的主祭人。
【卜牲筵】占卜选定祭祀用的牲畜和宴会的地方。
【恩级青纶赐】皇帝对大臣的恩赐,包括职位的提升等。
【青纶】古代青色的丝织品。
【紫橐】紫色的袋子,象征官员的身份。
【金鼎席】皇宫中的宴席。
【玉潢川】指帝王陵墓前的神道石刻。
【北斗分征路】指明光禄大夫要去的方向。
【东山起赠篇】指李峤要从家乡出发去京城参加葬礼。
【绿藻】指乐池中生长的绿色水草。
【梁苑】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藉红荃】古代帝王祭祀时所用的红色香草。
【骑转商岩日】骑:骑马;转:转瞬之间;商岩:山名,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这句话表示时间过得很快。
【旌摇关塞烟】旌:旗帜;关塞:指边疆;烟:烟雾。这句话形容边疆的景色。
【庙堂】指朝廷。
【鲠议】直言不讳的意见。
【锦节】指使者持有的象征皇权的符节。
【来旋】表示不久后回来。
去完善
赏析
《送特进李峤入都袝庙》是唐代诗人徐彦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李峤进入都城参加祭祖仪式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和对朝廷的忠诚之心。
首联“特进三公下,台臣百揆先”,意为李峤作为特进官员,地位在三公之下,但他的才能和威望在朝廷中却位列百揆之首。这句诗展现了李峤的地位和声望。
颔联“孝图开寝石,祠主卜牲筵”,描述了祭祖仪式的盛况。寝石上刻有孝图,祠主负责卜牲筵,寓意着对祖先的虔诚敬奉。
颈联“恩级青纶赐,徂装紫橐悬”,意思是皇帝赐予李峤青纶官服,显示了他的恩宠;而他即将离别的行装也已挂满紫色囊袋,表明他的行程即将开始。
尾联“庙堂须鲠议,锦节伫来旋”,暗示李峤到都城后,定会为国家出谋划策,发挥其重要作用。诗人期待他归来时,能带着胜利的喜讯,为国家和民族带来繁荣昌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特进李峤入都袝庙》是唐代诗人徐彦伯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这个时期,徐彦伯经历了从地方官到朝廷重臣的升迁过程,对朝政有较深的了解。
当时,唐朝正处于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这一时期的皇帝唐玄宗也逐渐沉溺于享乐,疏于政务,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李峤是唐朝的一位著名文人,曾任特进,此次入都袝庙是为了祭祀先祖。徐彦伯在送别李峤时,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