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希声莲华樵人遇仙行
芦溪之山高插天,莲峰更压芦溪山。
峰头青壁几千年,谁知玉阙藏神仙。
平明采樵陈氏子,五云深处楼台起。
中有攻仙白玉冠,方瞳射人秋自寒。
台前一道白莲泉,七始花开一成莲。
固知此子无仙骨,只以{左彳右空}{左彳右同}入仙室。
低头乞命却走回,尚复褰裳取莲实。
归来疑信互相传,朴哉此子非妄言。
安知琼楼玉室峭千尺,即非面前崔嵬一片石。
安知世人俗气厚如山,翻把琼楼玉室作石看。
亦非仙人幻作石,世人俗眼自不识。
安得鸿都道士白玉簪,持我此诗扣青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芦溪高耸入云霄,莲花峰更令人惊叹。
山峰如壁已有千年,谁能料想天宫神仙在此。
清晨陈姓砍柴郎,误入白云深处的楼阁。
见一仙人戴白玉冠,目光如炬令人敬畏。
楼前有清流白莲泉,七色花开结成一莲。
明明知道这少年并无仙缘,仅能勉强进入仙境。
(少年)向仙人低头求命,然后慌忙逃出,但依旧撩起衣衫采集莲实。
回来后疑惑又相信,质朴的少年并不乱说。
如何知道那高楼仙宫峭立千尺,并非眼前这片顽石?
为何世人庸俗眼光像山一样厚重,反而把高楼仙宫看作石头?
也并非神仙变成石头,是世人凡眼难以辨认。
何时能有鸿都道士的白玉簪,让我以此诗叩击青壁,打动仙人。
去完善
释义
1. 芦溪:地名,可能是虚构的。
2. 莲峰:山峰名,可能也位于芦溪附近。
3. 玉阙:天上的宫殿,这里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4. 五云:五色祥云,代表仙境。
5. 攻仙白玉冠:仙人戴的白玉冠。
6. 方瞳:方形瞳孔,一种神话中的形象,表示此人非凡人。
7. 白莲泉:泉水名,可能位于仙人居住的地方。
8. 七始花:又称七色花,神话中的花朵。
9. {左彳右空}{左彳右同}:这两个字无法确定具体含义,可能是原文有误或者缺失的部分。
10. 琼楼玉室:形容华丽的楼阁,这里指仙人的住所。
11. 鸿都道士:可能是虚构的人物,用来指代具有神奇力量的人。
12. 白玉簪:白玉制成的簪子,可以用来叩击墙壁发出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遇仙的古诗词。诗词借陈子遇见仙境之事,揭示了现实与仙境的奇妙对比,赞颂了仙人的美好景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首联描述了“芦溪之山高插天”的自然环境,紧接着写出“莲峰更压芦溪山”的仙境风光,为整个故事营造了神秘的氛围。
第二联中,“峰头青壁几千年”说明山势险峻,暗示着山中必有高人。而“谁知玉阙藏神仙”则透露出了不为人所知的仙人存在。
第三联中,“平明采樵陈氏子”是故事的主角,他在“五云深处楼台起”的地方遇见了仙人。第四联进一步描述仙人的形象:“中有攻仙白玉冠,方瞳射人秋自寒”,体现了仙人的超然脱俗。
第五联描绘仙人的居所:“台前一道白莲泉,七始花开一成莲”,象征了仙境的清朗。
然而,尽管陈子遇到仙人,却没有仙骨。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对仙境的追求,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摘取莲花果实。
诗歌结尾部分表达了对世俗眼光的无尽感慨。虽然大多数人认为这只是眼前的一片石头,但仙境的真实存在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也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即追求真实、摒弃世俗偏见的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名为《和希声莲华樵人遇仙行》,是宋代诗人利登创作于南宋中期的一首词。公元12世纪初,宋金对峙,战争不断,民族矛盾激化。
在这个时期,作者利登正生活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年代。作为南宋的文人,他关注国家兴亡,关心百姓疾苦。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目睹了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这些都深深影响了他诗歌创作的思想感情。
在时代背景下,利登发挥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关心民瘼的精神,借助寓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想。这从他写的“世人为何求?安享尽天年”中可以看出,诗人希望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不再受战乱的困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