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澹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场雨后,池塘的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屋檐和柱子。突然,东风吹过,垂柳随风起舞,荷叶上的水滴也相互碰撞发出声响。
去完善
释义
"一雨池塘水面平":一雨,一场雨;池塘,水塘;水面平,形容水面经过雨水滋润后变得平滑如镜。
"澹磨明镜照檐楹":澹磨,指淡白色的湖面如镜子般光滑;明镜,明亮的镜子,此处比喻水面;檐楹,檐下的柱子,这里代指房子。
"东风忽起垂杨舞":东风,春风;忽起,突然吹起;垂杨舞,垂柳随风起舞的样子。
"更作荷心万点声":更作,再加上;荷心,荷叶中心;万点声,形容雨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雨后初晴的自然景象的诗歌。首句“一雨池塘水面平”描绘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宁静与平静,仿佛一面镜子。接下来的“澹磨明镜照檐楹”则进一步描绘了这面“明镜”倒映出的屋檐和柱子,形象地展现了雨后池塘的清澈与宁静。
在诗歌的第二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东风”赋予了生命力,使其仿佛具有使杨柳起舞的能力。而最后一句“更作荷心万点声”则通过描写雨滴打在荷叶上的声音,使整首诗生动起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对雨后池塘、风吹杨柳、雨滴荷叶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夏日雨后初晴的清新与宁静,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后池上》是一首描绘夏季雨后池塘美景的古诗,由北宋文人刘攽创作于公元1049年左右。此时正值宋仁宗时期,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刘攽这一时期的个人经历颇为丰富,曾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期间接触了许多文人墨客,拓宽了视野。然而,他一生仕途并不顺利,曾遭贬谪,这与他在诗中所表达的对自然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密切相关。
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社会承平日久,士大夫阶层对闲适恬淡的生活充满了向往。这种心态也反映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观察夏日雨后池塘的美景,表达了对宁静、祥和生活的渴望。因此,刘攽创作这首诗的初衷在于抒发自已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