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弹乌

标题包含
弹乌
夷羿射赤日,霍然落天衢。 独成万世名,皆曰摧九乌。 逼仄慨时俗,臂射妨四禺。 谁能鶵鷇间,计校死与枯。 孰谓党频频,莫黑相为徒。 何用知雌雄,攫肉争欢呼。 控弦非百钧,投丸匪明珠。 弃捐不俟时,讵比墉隼诛。 矫翼似知机,回空如改图。 但使庭户清,何必残尔躯。 念无网罗祸,宁当怨除驱。 吾庐正深沈,嘉木多桐梧。 萋萋映朝阳,会待鸾鹓鶵。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攽(bān),字贡父,号公非,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生于公元1023年,卒于公元1104年,享年82岁。 刘攽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刘筠是北宋著名的文人,曾任翰林学士。刘攽自幼受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英勇的神射手羿,射下了天上的红太阳。 他以独特的技艺和英勇的事迹,赢得百世流传的声名。世人传颂他射杀了九个乌鸦。 感叹当前世俗的局限,自己的箭术只能被用作渔猎。 谁能了解在狭小空间里的生活,权衡生死和衰落? 人们经常结党营私,不会互相帮助。 为何要分清雌雄,争抢食物欢庆胜利? 射箭的技巧并非以力量取胜,抛出的石丸也不是一颗明珠。 抛弃世俗的纷争,我并不认为这比杀害鸟兽更有价值。 展翅翱翔的神鹰似乎知道机会何在,它有时回旋,有时飞向高空改变策略。 只要家里干净安静,又何必让它受到损伤呢? 没有捕鸟之网的灾祸,自然也不会遭受怨恨和驱逐。 我的家正宁静深远,美好的树木大多为桐树和梧桐。 向阳处有茂密的芳草,等待鸾鸟和凤凰的到来。
去完善
释义
收到,以下是关于您提供的古诗的注释: 1. 《弹乌》:这是宋代诗人刘攽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描绘了古代神射手羿射乌的故事,以讽刺当时的世俗风气。 2. 夷羿:指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射手羿,传说他曾射下九个太阳,拯救百姓免受干旱之苦。 3. 霍然落天衢:形容羿射日的情景,天衢指天空,霍然表示突然之间。 4. 独成万世名:指羿射日的事迹成为千古传颂的美谈。 5. 九乌:即九个太阳,这里指羿射下的太阳。 6. 逼仄:形容空间狭小,比喻世俗风气的狭隘。 7. 慨时俗:感慨世俗的风气。 8. 臂射:用胳膊的力量射箭。 9. 四禺:指四方角落,这里是比喻世俗小人的地方。 10. 雏鷇:小鸟,这里用来比喻世俗小人。 11. 死与枯:形容射鸟时的情景,鸟儿被射死之后身体变得干枯。 12. 党频频:形容结党营私的行为频繁发生。 13. 莫黑相为徒:意思是不要结交那些行为不端的人。 14. 知雌雄:分辨雌雄,这里指区分善恶。 15. 攫肉:抢夺肉食,这里比喻争夺利益。 16. 欢呼:形容抢夺成功后欢呼雀跃的样子。 17. 控弦:拉开弓箭,准备射击。 18. 投丸:将弹丸投出,这里形容射箭的动作。 19. 非百钧:不是力量强大的弓箭手。 20. 匪明珠:并非使用珍贵的弹丸。 21. 弃捐:舍弃不用。 22. 讵比墉隼诛:意思是比起射杀乌鸦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 23. 矫翼:展翅飞翔,这里形容乌鸦飞走的样子。 24. 知机:了解时机,这里指乌鸦知道危险来临时迅速逃离。 25. 回空:在空中盘旋,寻找逃脱的机会。 26. 但使庭户清:只要让家庭环境清静。 27. 除驱:驱除邪恶,这里指射乌鸦的行为。 28. 吾庐正深沈:我的住宅非常幽静。 29. 嘉木:美好的树木,这里指梧桐树。 30. 萋萋:形容草木繁茂的样子。 31. 朝阳:早晨的阳光。 32. 鸾鹓鶵:传说中凤凰一类神鸟的名字,这里用来象征高贵纯洁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弹乌》刘攽的这首诗歌以夷羿射赤日的典故开篇,表现了诗人对射乌行为的思考。诗人认为,虽然射乌能够摧毁害虫,保护庄稼,但这种行为在狭窄的时俗中可能会导致四禺之间的争论。然而,他却表示,如果能够理解乌儿的生死和枯荣,谁又能对这种争议感到困惑呢? 紧接着,诗人指出,这种争议就像是一场党羽之争,人们为了争夺利益而彼此攻击。然而,这种攻击却没有真正的雌雄之分,只是为了争夺食物而欢呼。诗人认为,这种斗争就像是没有百钧之力的射箭,也不是投入明珠的投球,只是无聊的争夺。因此,诗人呼吁大家放弃这种无谓的争斗,不必等待时机,因为这种争斗并不像射杀凶禽那样正义。 诗人还提出,乌儿们矫翼飞翔,似乎已经知道了危险即将来临,它们在空中改变方向,试图逃离危险。诗人认为,只要让它们的家院保持清洁,就不必伤害它们的身体。同时,诗人也提醒我们,不要因为乌儿的吵闹而感到愤怒,因为它们并没有恶意。 最后,诗人告诉我们,他的家园深邃宁静,那里有许多梧桐树。他希望这些乌儿能够在朝阳下茁壮成长,成为鸾、鹓那样的凤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弹乌》:“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公元960-1279年),属于宋代诗人刘攽的作品。 刘攽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以博学多才而闻名,尤其擅长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在创作《弹乌》这首诗时,刘攽正值壮年,他的生活经历丰富,对战争、边疆和民间疾苦有深入的了解。 在那个时代,中原地区虽然经济繁荣,但边疆却时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刘攽的这首诗正是描绘了这样的历史背景,通过描绘边疆战争的场面,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刘攽深厚的军事知识和独特的战争观察视角。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